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海洋学   8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9年夏季胶州湾同步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17日14:00胶州湾21个大面站的同步调查资料,研究了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5属65种,平均细胞丰度为77.2cell/m L,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垂直分布趋势为从表层至底层细胞丰度明显降低。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西北部和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加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2.
2011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其中,硅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6.67%和49.88%,甲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78%和28.97%。硅藻赤潮期,尿素的高值区和叶绿素高值区一致,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海区;甲藻赤潮期,叶绿素的高值区对应着尿素低值区,赤潮区内尿素含量普遍降低至1μmol/L以下,尿素是一种能够被研究海区甲藻类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源。在调查海域大规模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和演替期间,尿素的平面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点,与盐度数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该时期陆源输入不是影响该海域尿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浅海原油净化过程的模拟实验──悬浮物对油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3-7月在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黄河口悬浮泥沙对胜利油田的河口油和东营油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悬浮物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ich关系式:Qp=Kd.C^l/nw。  相似文献   
64.
自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已经连续15年在南黄海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主要肇事藻种,在暴发过程中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溶解有机碳(DOC)。然而,这些藻源DOC能否长期保存在海洋中,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物可利用性,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浒苔绿潮大规模暴发时期(2019年6月),分别在浒苔暴发海区和无浒苔海区各选择3个站位富集表层海水,在实验室进行长期(300 d)的DOC降解实验。结果发现,在60 d内,不同站位富集海水中的DOC浓度随着微生物的利用快速下降,微生物丰度也在第60天达到峰值,表明这些被消耗的DOC是生物可利用性高的活性DOC(LDOC)。60 d后,剩余的DOC可抵抗微生物的降解,在60~300 d内保持稳定,表明这些DOC是具有强稳定性的惰性DOC(RDOC)。最终发现,浒苔暴发海水的RDOC占富集DOC的46%,明显高于无浒苔海水的(36%)。并且,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中活性的类蛋白组分随着微生物的利用被快速消耗,惰性的类腐殖质组分逐渐积累,暗示了在降解过程中LDOC逐渐向RDOC转化。可见,浒苔绿潮暴发除了在短时间内增加海水中的D...  相似文献   
65.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对象,研究了其不同组织对氟苯尼考的蓄积与消除规律。氟苯尼考对栉孔扇贝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213.1mg·L~(-1),安全浓度为21.3mg·L~(-1)。将栉孔扇贝分别暴露于氟苯尼考含量在安全浓度以上(40mg·L~(-1),A组)、安全浓度水平(20mg·L~(-1),B组)和安全浓度以下(10mg·L~(-1),C组)进行8天的蓄积实验,从第9天开始将栉孔扇贝转移至洁净的海水中进行5天的消除实验。研究表明:蓄积阶段,栉孔扇贝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含量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同一时间的生物蓄积系数(BCF)则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在低剂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更容易对氟苯尼考产生富集作用。各组织中氟苯尼考浓度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其中,内脏团与外套膜中氟苯尼考含量大约是闭壳肌的2~7倍,表明氟苯尼考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内脏团及外套膜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消除阶段,氟苯尼考的日均消除速率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且A组B组C组,说明作为主要食用部位的闭壳肌对氟苯尼考的消除速率相对较慢。在较高浓度氟苯尼考下,闭壳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才能使氟苯尼考含量降至低于0.1mg·kg-1以下。研究结果为在栉孔扇贝养殖中合理施用氟苯尼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efficient evaluation tools that use easily measured variables to make rapid and timely eutrophication assessment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marine health management, and to implement eutrophication monitoring programs. In this study, an approach for rapidly assessing the eutrophication status of coastal waters with three easily measured parameters(turbidity, chlorophyll a and dissolved oxygen) was developed by the grid search(GS) optim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with trophic index TRIX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s the reference. With the optimized penalty parameter C =64 and the kernel parameter γ =1,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rates reached 89.3% for the training data, 88.3% for the cross-validation, and 88.5% for the validation dataset. Because the developed approach only used three easy-to-measure variables, its application could facilitate the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eutrophication status of coastal waters, resulting in potential cost savings in marine monitoring programs and assisting in the provision of timely advice for marin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13种藻不同组合后的集群进行室内一次性培养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不同组合集群中物种丰富度及物种组成对其生物量及指数生长期比生长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均对集群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物种组成的影响更大;且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不具有线性相关性。随着物种丰富度增大,集群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有增加趋势。在本实验设定的营养盐条件下,营养盐水平高低对集群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影响较小,但其对指数生长期的持续时间影响较大,进而对集群生物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8.
32°N断面二十年来生态环境的演化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辉  石晓勇  张传松 《海洋学报》2009,31(3):121-126
通过分析20a来(1975—1998年)32°N断面春、秋两个季节的生态环境参数,选取特定年份对该断面各环境要素断面分布特征做了探讨,并结合各环境参数的距平图及多年气候趋势系数,初步讨论了各环境参数春季和秋季多年来的变化趋势及营养盐结构变化状况:20a来各环境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春季、秋季无机氮有上升趋势,溶解氧、磷酸盐和硅酸盐呈下降的趋势;氮可能成为春季东海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9.
北黄海典型断面生源要素四季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北黄海两个典型断面4个航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了两断面上生源要素的分布情况及其四季变化.结果表明DO的含量与饱和度自春至冬,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秋季降至最低点;而PO4-P和DIN的含量,亦是先减小后增大,其浓度的极低值出现在夏季;SiO3-Si的季节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自春季至冬季,它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此外,自春季开始形成,至秋季消亡的黄海冷水团是海区中部重要的营养盐贮库.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2006年夏季对北黄海的现场调查,对该海域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夏季北黄海海域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0~1.63 μmol/L,其中溶解无机磷(DIP)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占TP的44%,溶解有机磷(DOP)略低,颗粒磷(PP)最少,总磷的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的趋势.北黄海海域水体中各种形态磷(除DOP外)均是表层低于底层,表底层PP的含量相差不大, 表层以DOP为主要存在形态,而底层则以DIP为主,大部分DIP浓度高的区域恰好是DOP浓度的低值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r=-0.34).这样的分布趋势除了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外,在底部海域还与黄海冷水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