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1.
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呈现新趋势,突发性、全球性和关联性成为鲜明的特征.当前,要着力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就必须继续务实加强基础研究,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气候变化应对之路;进一步处理好减排与增汇、减缓与适应的关系;设立国家碳中和重大专项;制定和实...  相似文献   
8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榴辉岩体之上。主孔0-600米深度的榴辉岩的塑性变形以具中等倾角的东倾面理,近南北向的水平拉伸线理、“A”型剪切褶皱和一系列平行面理的微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使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测量的主孔7个榴辉岩样品的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LPO)表明:石榴石基本上无序排列,而绿辉石表现出强烈的LPO。绿辉石的[001]轴近平行于拉伸线理方向,(010)面的法线和[100]轴垂直面理分布,{110}的法线形成垂直面理的环带,反映绿辉石的位错蠕变由[001](100)和1/2〈^-110〉滑移系控制,其不对称的LPO指示了由北向南的剪切指向。根据单斜辉石的高温实验结果,毛北榴辉岩经历了800-900℃的超高压变质作用。通过构造重塑,揭示毛北榴辉岩体为剪切流变褶皱,形成于扬子板块深俯冲时的超高压变质过程。因此榴辉岩中保留的早期岩石组构特征可以为板块的深俯冲运动学和俯冲极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3.
地震,是指构成地球的部分岩石发生急剧的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的现象。由地震波所产生的地表或地下的振动就是地震动。和风、雨、雷电一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常常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引起海啸、山崩地裂、江河改道大片建筑物倒塌等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4.
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频繁发育表明了其具有潮汐作用的沉积特点,这种认识否定了海侵初期大面积发育河流而衍生出的"河侵"...  相似文献   
85.
河北兴隆一带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1 650~1 600 Ma)以潮下坪灰白色厚层块状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在砂岩层面上产出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详细描述了MISS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微生物成因构造可能反映了华北中元古代浅海潮坪环境被大面积分布的微生物席所覆盖,微生物席对砂质沉积物表面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沉积物的侵蚀和改造作用,从而影响基本沉积作用过程.大红峪组砂岩层面上发育的MISS为探索元古宙浅海环境微生物-沉积作用关系提供了研究材料,对这些MISS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元古宙碎屑沉积体系的理解,从而促进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6.
随着下二门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下层系的剩余油研究和沉积微相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充分把握该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之上,将剩余油分布三维空间模型与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模型结合起来,对不同沉积相带的剩余油从剩余地质储量、剩余储量丰度、剩余油饱和度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沉积微相跟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关系.该研究对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及最终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适用于其它同类油藏.  相似文献   
87.
安装电涌保护器对负载的电压能够起到抑制性作用,但不一定都能起到有效性保护。通过模拟试验,利用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PSCAD/EMTDC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当负载阻抗小于线路波阻抗时,电涌保护器的保护作用是有效的,当负载阻抗大于线路波阻抗时,电涌保护器的保护有效性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88.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丹霞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在地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丹霞地貌成景地层(晚白垩世红层)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巴寨剖面丹霞组的野外观测、砾石统计、室内砂岩样品薄片鉴定及粒度分析,进行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巴寨剖面丹霞组出露巴寨段和锦石岩段,前者以砾岩为主,发育粒序层理及平行层理、底侵蚀面、叠瓦状构造等,而后者以发育大型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夹古土壤为特征。在盆地其他位置,可见丹霞组白寨顶段砾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在巴寨剖面的晚白垩世丹霞组红层中,可以识别出正粒序层理砾岩、逆粒序层理砾岩、平行层理砾岩、无沉积构造砾岩、大型交错层理风成砂岩、中—薄层砂岩、古土壤7种岩相。巴寨段砾石大小主要为0.5~9.5 cm,成分以脉石英、石英砂岩及砖红色砂岩为主。锦石岩段砂岩粒径为0.03~0.5 mm,分选性好,以跳跃组分为主,指示风成环境。丹霞组从巴寨段到锦石岩段沉积物粒度变细、沉积速率由快变慢,指示了由河流主导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向沙漠沉积体系的转变,反映了古气候向干热变化,锦石岩段的风成砂岩可能与东亚中纬度地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古气候广泛的干旱化有关。丹霞组沉积末期(白寨顶段),古气候条件再次变湿,降水增加,河流将粗粒碎屑物再次搬运到盆地发生沉积,新的冲积扇叠覆在锦石岩段风成砂岩—古土壤序列之上。  相似文献   
89.
论述了地热田土壤中Rn和Hg气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模式,探讨了其形成机理。认为线状异常可指示温泉的展布;环状异常则指示隐伏地热田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