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云南大姚大村铜矿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村铜矿区综合研究,认为塔包谷么向斜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上白垩统江底河组大村段为矿区的含矿层。而且页岩层和砂岩层的矿化明显优于砾岩层,大村铜矿矿化明显受构造、地层和岩性,以及碎屑粒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532.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 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 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 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 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 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 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 层位稳定, 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 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533.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 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 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 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Tang et al. 2008), 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 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 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 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 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 被归为同一类别, 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 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 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相似文献   
534.
航标三维GIS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上航标系统是海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标信息化是"数字海事"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结合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的航标日常管理与实时监控的实际业务需求,开展了利用实时仿真与电子海图相结合的技术构建航标三维GIS系统的应用研究和系统实现等工作。该系统的实现,有利于航标设置方案的审定与选择,监控者对现场环境的把握和应急决策。另外从业务应用和系统实现角度,对系统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35.
赞比西造山带位于非洲中南缘,是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造山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冈瓦纳古陆中心陆块缝合期间。赞比西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刚果克拉通和卡拉哈里克拉通之间,东连莫桑比克带,北接卢弗里安弧,西部和纳米比亚的达马拉构造带相呼应。带内主要地层单元为基底杂岩和一套沉积在硅铝质基底上的浅变质沉积序列。岩石学及构造学证据证明沉积作用发生在陆内裂谷盆地中,大量同位素年龄限制了盆地演化时代大致为880~820Ma;赞比西带在600~450Ma的泛非造山事件中再次活化,韧性剪切和大范围糜棱岩化导致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同构造期花岗质岩体侵入事件同时发生。赞比西带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包括岩浆通道型镍硫化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硅锌矿等。笔者通过对赞比西带的地质演化和矿床成矿作用进行系统总结,并将赞比西带内的主要矿床和国内类似矿床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赞比西带找矿实践提供依据或线索。  相似文献   
536.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分出5个期次: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末-J3)、燕山晚期(K1末)、燕山末期(K2末)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本区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空迁移特征,主要体现在同一期次断裂在不同区域内规模和强度明显不同,并具有穿时迁移演化特征;不同期次断裂在规模和强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也明显不同。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东强西弱、东断西褶的构造迁移规律;燕山早期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晚期和燕山末期具有东弱西强的构造特征。前4期逆冲推覆构造规模和强度大,而古近纪末期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前3期具有从南向北规模和强度递减的趋势,后2期表现出北强南弱特征。反映出中生代造山作用由早到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时空变化规律。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在扬子、华北两板块由东向西呈剪刀差式穿时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537.
在阐述泔井火电厂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滑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为滑坡机制分析和优化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8.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盖层不整合序列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新元古界-新生界中分布多期不整合界面。它们是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产物,也是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乃至整个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内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进一步阐述Nh2/Nh1、∈/Z 、O3/O2、S/O3、C/AnC、T/AnT、J/AnJ、E/AnE和N2/N1重要的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研究区完整的盖层不整合演化序列。根据不整合面特征,结合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盖层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旋回、6个阶段:(1)南华纪-泥盆纪克拉通内裂解和闭合旋回,(2)石炭纪-三叠纪克拉通边缘裂解-闭合旋回,(3)侏罗纪-第四纪拉张-挤压旋回;①南华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拉槽阶段,②志留纪-泥盆纪挤压隆升阶段,③石炭纪-早二叠世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阶段,④早二叠世末期冲断走滑-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⑤侏罗纪-古近纪断陷-坳陷盆地阶段,⑥新近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相似文献   
539.
本文介绍了一套CBCT高速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它以平板探测器为数据源,利用LVDS技术,通过Camera Link接口标准,实现对CBCT系统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然后,通过PCI Express总线和RAID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传输和实时存储。该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经过试验测试,能够实时无误地获取CT数据,证明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40.
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