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 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52.
针对蟠龙油田延长组烃源岩存在争议的事实,此次采集了该区延长组野外露头、井下暗色泥岩和原油样品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旨在厘定延长组烃源岩的分布及生烃潜力,探讨延长组石油来源。研究表明,蟠龙油田延长组烃源岩主要为发育在长7油层组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虽然平均厚度仅为10m,但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有机质丰度较高,已达到成熟演化阶段,为好的有效烃源岩。长1、长4+5、长6油层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以差-非烃源岩为主,极少样品为好的烃源岩,总体成藏意义较小。长7烃源岩与本区延长组原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证实了蟠龙油田延长组原油主要为本地烃源岩的贡献,并非湖盆中心长7烃源岩生成的石油长距离侧向运移结果,延长组石油的分布主要为近源垂向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53.
综合利用大量的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压汞实验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两大类,原生孔隙主要包括气孔与残余气孔、火山角砾间孔和原生缝隙,次生孔隙主要包括溶蚀孔(洞、缝)、构造裂缝和风化裂缝。储层孔隙结构分为5种类型:Ⅰ型、Ⅱ型为较好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凝灰岩;Ⅲ型为中等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玄武岩;Ⅳ型为较差储层,岩性主要为玄武岩;Ⅴ型为非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Ⅲ型所占比例最高,达52%,其次是Ⅱ型,Ⅰ型、Ⅳ型、Ⅴ型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54.
针对空间信息技术(SIT)和数据库等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集成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城市规划中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模式。该集成模式以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消除了业务软件的异构与差异性,提高了数字城市规划中业务间数据传递和共享能力。建立的集成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业务系统根据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扩充需求,较好解决了企业级数字城市规划信息平台中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难题。  相似文献   
55.
地学计算的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西方地学计算的起源、概念、知识体系以及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地介绍和评述。地理计算的发展动因在于探索空间复杂性的需要,发展源流则在于计算科学,技术主线可以归结为: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计算地理学→地理计算科学。地理计算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密切关系,需要运用定量地理学的全套工具,横跨自然、人文两大领域,可望成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地理计算科学在西方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缺乏知识建构的核心。由于地理计算具有超越地理学的意向和趋势,本文建议以计算地理学为主体之一,以“利用模型寻求理解”为原则,建立一个相对收敛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6.
基于线要素综合的形状相似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面状要素形状描述模型中导出线状要素的相似性评价模型:将线状要素以首尾点的连线为对称轴作镜像处理构建其对偶面,以其对偶面的傅立叶形状描述子为其形状向量,以向量的欧氏距离来度量曲线的相似程度。为保证一定的评价精度,通过计算傅立叶第K项X、Y的增量值,来决定K值大小。最后对给定曲线运用不同的化简算法进行多层级的化简,通过本模型对形状的保真度进行分析。该模型具有数学严密性和实用性,能为选择曲线化简算法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
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物性分析,结合成 像测井及试油资料,对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孔隙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孔隙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 火山岩的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距石炭系不整合面之下0~50 m、70~115 m 及130~155 m 区域内,有利储层的分布受火山岩 的岩性、风化淋滤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控制。岩性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取决于火山岩的喷发强度及岩相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 和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风化淋滤作用主要控制了不整合面之下0~50 m 范围内安山岩和英安岩次生孔隙及有利储层的形 成;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对不整合之下70~115 m、130~155 m 区域内的火山角砾岩有利储层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火山 岩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不同成岩阶段对孔隙的演化具有不同 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
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
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
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 Ma) 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
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 烃类充注
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
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相似文献   
59.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60.
通过盆地边界性质、沉积相类型、地层厚度、沉积序列与砂体空间组合特征及砂岩的粒度变化与物性的研究,结合地震相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7油层组湖盆古地貌的恢复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西缘、西南缘、东南缘的沉积边界受构造控制,属于构造坡折带,形成以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盆地东北缘和北缘为扰曲宽缓盆地边缘性质,属于沉积坡折带,发育缓坡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姬塬地区三角洲前缘可划分为坡型前缘和台型前缘两种斜坡带类型。位于坡型前缘的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是低渗背景上相对高渗带发育区,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该成果为在大型坳陷型盆地中寻找三角洲相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