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0年8月10~12日,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牵头在巴西伊瓜苏市举办了2010年美洲会议(2010 the Americas Meeting),这次会议得到美洲各国地球物理,地质,地震,气象等21个学术团体的支持. 2010年美洲会议是关于美洲地球物理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涉及到全部地球物理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2.
根据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研究了藏南地区被占领土所涉及的县数问题,并采用现代遥感影像地图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那种认为藏南地区被占领土涉及"错那、隆子、墨脱、察隅、朗县和米林6个县"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藏南地区被占领土只涉及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和米林5个县,朗县不在其中.  相似文献   
23.
2013-04-20发生在四川芦山的地震,是一个震级为Mw 6.6的高角度逆冲型地震,在2.3~5.3 mHz频段激发了微弱的球型简正模信号。芦山地震的自由振荡信号为人们提供了检验中国大陆超导重力仪高频特性的机会。分析了中国大陆现有的5台超导重力仪和部分宽频带地震仪在芦山地震后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超导重力仪SG057(拉萨)、SG053(武汉)和流动超导重力仪iGrav(武汉)在2~5 mHz频段具有较低的噪音水平,超导重力仪SG065(武汉)、SG066(丽江)具有较高的噪音水平。  相似文献   
24.
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8.1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国家测震台网的4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5月7日~5月13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前有明显的短临异常: 各台站在大地震发生前1~3天内不同程度检测到了低频异常颤动,颤动振幅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大地震发生,信号周期范围为2~10 s.重力仪和倾斜仪也观测到了这类颤动信号.汶川大地震前的异常颤动信号几乎遍布中国大陆,但在西部较弱,东南部较强,尤其在华南地块靠近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处颤动信号很强.因此我们的初步推测是:异常颤动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地震爆发前华南地块可能开始了慢滑移,滑移时的摩擦产生低频颤动.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可能是大地震的某种前兆现象.本研究扩大了观测异常扰动事件的范围,分析了欧亚大陆187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1年11月的观测记录,发现这些地震仪在11月10—12日期间都记录到了时频特征类似的强扰动信号,其中最强的扰动信号出现在挪威台站KONO.调查研究发现挪威海域在11月10—12日期间出现了一次超强北极风暴,我们对扰动源位置初步定位后发现大地震前欧亚大陆各台站记录的最大扰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挪威西南海岸.本文的研究结果确认昆仑山大地震前新疆台网记录到的强烈震前扰动信号不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而是挪威海域北极风暴激发的微地震(地脉动).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北极风暴激发的地脉动可显著影响中国大陆的地震和重力观测.在分析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的强扰动信号时,北极风暴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6.
介绍根据《系列世界地图》提出的“北冰洋是世界地中海”的新观念,讨论了全球变暖后北冰洋凸显出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东京到伦敦的“苏伊士航海线”、“巴拿马航海线”、“好望角航海线”和“北冰洋航海线”的对比分析,展现“北冰洋航海线”表示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7.
《系列世界地图》及其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列世界地图》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我国的创新性地图作品,该图以东、西、南、北四种视角,从经度、纬度两种方向,准确地将世界地理和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回顾了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概况,给出了近几年《系列世界地图》在国家科考、国防科研和地学研究中的应用事例,介绍了《系列世界地图》的普及和推广情况.  相似文献   
28.
重力极潮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分析Brussels台站的观测记录,首先扣除数据序列中的合成潮得到重力残差,接着用小波带通滤波器将残差滤波,得到256~512 d时间尺度上的序列,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法估算Chandler和周年项的潮汐因子.由于小波滤波器能更有效地消除仪器漂移,计算结果具有更小的均方差,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9.
重力聚点的概念是基于匀质椭球、水准椭球以及参数椭球各自表面重力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在同一个纬度出现相聚的现象于2000年提出,并且当时给出了地球整体密度变化与重力聚点的关系,但是对于三种椭球表面重力曲线为什么在同一纬度相聚的原因、实际地球是否存在重力聚点以及重力聚点的地球动力学性质的阐述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备性,使得重力聚点这一概念从提出至今仅停留在几何意义或数学性质上.本文将地球动力形状因子J2项作为变量,研究了地球表面重力随J2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规律与“重力聚点定理”所述内容一致,从而将重力聚点与J2联系起来.由于J2的增加或减小,会导致地球表面重力在全球范围内以重力聚点(地心纬度φ=±35.264°)为分界线从北极向南极呈现出“负-正-负”或“正-负-正”的变化规律,全球地震的总体分布以及某些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此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30.
从克拉通破坏到板块动力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机制研究导致了全球动力系统及“板块动力模型”研究.板块运动最有可能的动力是地幔物质流动,但由于地幔物质流动的成因至今尚未查明,所以板块构造学说研究仍处于“运动模型”阶段,而没有进入“动力模型”阶段.如果地幔密度异常是驱动地幔物质流动的成因,那么就有可能基于重力学方法以“板块动力模型”的形式建立地幔密度异常驱动模式;软流圈中可能存在着动力特性不同的区块,地幔密度正异常代表物质盈余、区块内的物质要向区块外移动,地幔密度负异常代表物质亏损、区块外的物质要向区块内移动.本项目采用重力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研究地球的整体分层,根据重力大地水准面联合地震波速度结构反演求解地幔密度异常,再根据地球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学机制的观点并与现有“板块运动模型”相结合,分析地幔密度异常动力区块,初步建立“基于重力学机制的板块动力模型”;为最终建立多学科机制的“全球板块动力模型”,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