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滴片法制片-吉姆萨染色对雌性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雄性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杂交子代及其双亲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扇贝杂交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细胞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22st;虾夷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16st+6t;两者杂交子代染色体数目2n=38,但其染色体组型不符合预期型,不是简单地由两个亲本各自一套染色体组型组合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多态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2.
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提取且纯化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深海沉积物DNA为模板,利用细菌通用PCR引物扩增16S rDNA片段,构建其文库,建立阳性克隆子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酶切图谱.据酶切图谱选择部分克隆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测序的27个序列分属于4个类群: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绿屈挠菌(Chloroflexi)、浮游霉菌(Planctomycetes)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其中以变形细菌最多,占62.96%.  相似文献   
23.
栉孔扇贝Fosmid文库的构建及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构建第一个栉孔扇贝的fosmid基因组文库,该文库包含133 851个克隆,插入片断平均长度为40 kb,覆盖栉孔扇贝基因组的4.3倍.栉孔扇贝DNA在fosmid传代中表现得较为稳定,没有发现插入片段的丢失或重排.所有的克隆进行了超级池和二级池的构建,并筛选了2个基因和7个微卫星,结果阳性克隆数介于2到8之间.由此可见,该文库可以很好的用于目的基因或标记的筛选,将有利于物理作图和基因的图位克隆研究.2 016个克隆进行双末端测序,获得3 646 条序列.序列总长2 286 986 bp,大约占栉孔扇贝基因组的1.84‰.共得到2 500条串连重复序列,其中微卫星序列371条,小卫星序列1 816条,卫星序列313条.共得到317条散布重复序列,总长97 412 bp,占测序总长的4.26%.查找到的散布重复序列共有4种类型:DNA 转座子、LTR 反转座子、LINE反转座子和滚环转座子,其中LINE反转座子的数目最多.BLAST比对共有1 383条序列与数据库现有的序列有明显的相似性(E<e-5),占测序总数的37.93%.BLASTN比对有明显相似性的1 036条序列中,与nr数据库序列相似的有113条,与EST数据库序列相似的有923条.BLASTX比对有明显相似性的序列有347条,占序列总数的9.52%.  相似文献   
24.
两种蛤仔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参数及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大连(DL)、青岛(QD)、厦门(XM)、珠海(ZH)4个菲律宾蛤仔群体和湛江(RV)1个杂色蛤仔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群体形态聚类图和形态判别函数,结果较客观地显示了4个菲律宾蛤仔群体之间以及与杂色蛤仔群体之间的差异。利用4对引物组合对菲律宾蛤仔青岛群体与杂色蛤仔湛江群体共48个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共得到216个位点,其中特有位点29个,可作为2个物种鉴别的分子标记。两种蛤仔都显示了较高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菲律宾蛤仔群体内遗传相似度为0.6051,杂色蛤仔为0.6882,群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只有0.2968。群体内香农多样性指数菲律宾蛤仔为0.2526,略高于杂色蛤仔的0.2154。对所有个体聚类分析,同种个体可以很好地聚在一起,没有出现种间的交叉,表明两种蛤仔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5.
2006年9月~2007年8月,于青岛流清河湾扇贝养殖笼上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的人工挂板实验,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65种,优势种有:硬石莼、缘管浒苔、多管藻、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大室膜孔苔虫、莫氏二段海鞘。主要附着期在5~11月,月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9月,为637.46 g/m2;季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秋季,为3 121.28 g/m2;半年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下半年(9~2月),为5 924.57 g/m2;年板湿质量为3 551.58 g/m2。从污损生物种类的垂直分布看,表层板以藻类、端足类为主,底层板以双壳类、海鞘等污损动物为主;从全年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看,夏、秋季物种数多于冬、春季,秋季群落的均匀程度低于其它3季。本文还探讨了下水季节、周期及物种依赖关系对污损生物群落的影响,初步拟出1年周期里污损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认为微生物黏膜形成后,污损生物群落开始步入中期阶段并继续发展,它历经贝类、藻类、端足类、水螅等生物的相继出现与消亡,在年板上形成以紫贻贝为优势的复杂群落,但该群落还未达到最终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26.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 Ⅰ.解剖与组织结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对虾具一对有眼柄的复眼,复眼约由55000个小眼构成。每个小眼由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晶状体束、小网膜细胞及其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的感杆束等部分组成,在复眼中还有起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和近端色素。小网膜细胞形成轴索,穿过基膜上的网眼,联系神经节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