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通过岩相特征、粘土岩微量元素及生物标志物分布综合研究认为,民和盆地早中侏罗世由湖盆水下扇经水退为陆上河流冲积扇,后又水进演变为湖泊,直至水退消亡。粘土岩Sr/Ba介于0.11—0.23,B为25—75ppm,B/Ga为0.7—0.1,是淡水沉积环境的产物。中统窑街组第二段为沼泽相煤系地层,C_(27)甾烷10.6%—40.1%;第四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油页岩、泥岩,富C_(27)甾烷35.2%—38.4%,并相对富Ga、V、Ti;第五段发育中—大型交错层理三角洲平原砂岩相,泥岩相对富Sr、K。  相似文献   
22.
蔡春芳  李开开  蔡镠璐  李斌  姜磊 《岩石学报》2009,25(10):2399-2404
塔河地区奥陶系方解石脉和胶结物~(87)Sr/~(86)Sr值多高于围岩与同期海水,显示具有外来的、富~(87)Sr的流体的贡献.富~(87)Sr的流体可来自奥陶系抬升时期淡水对碎屑岩的淋滤作用,但也可来自深部的热液流体.不同成因的流体所沉淀的方解石Sr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地层水δD-δ~(18O) 关系证实了存在淡水的混合作用.淡水的混合导致了原油的厌氧生物降解,产生低δ~(34)S的黄铁矿与有机酸;有机酸促进了不整合面附近的岩溶作用.而方解石的均一化温度可达150~190℃,有意义地高于地层所经历的最高温度,支持了存在深部热液流体的活动,说明Sr很可能都来自寒武系或前寒武碎屑岩地层;该热液流体促进了寒武系碳酸盐岩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产生H_2S气体和黄铁矿,其δ~(34)S值为18‰~22‰.热液流体的活动,导致了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再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23.
民和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岩相特征,粘土岩微量元素及生物标志物分布综合研究认为,民和盆地早中侏罗世由湖盆水下扇经水退为陆上河流冲积扇,后又水进演变为湖泊,直至水退消亡,粘土岩Sr/Ba介于0.11-0.23,B为25-75ppm,B/Ga为0.7-0.1,是淡水沉积的环境的产物,中统窑街组第二段主沼泽煤系地层,C27甾烷10.6%-40.1%第四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油页岩,泥岩,富C27甾烷35.2%-38.4%,  相似文献   
24.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塔中地区志留系具有较广的沥青分布,为研究烃类侵位对矿物成岩作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例。通过岩矿观察,并综合油田水化学、氢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提出该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石英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为石英次生加大提供所必需的Si的来源。Si的质量转移可能是因浓度梯度而引起的扩散作用进行的。烃类侵位还使成岩介质还原性增强,使得胶结物富含还原的 2价铁;但未能阻滞石英的次生加大.  相似文献   
25.
油气藏中沥青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沥青垫是油气藏中沥青质相当富集的含油储层带,其沥青质的相对含量为20% ̄60%,而对应的油层中其值不足20%,沥青垫在凝析油气藏和轻质油藏中出现的频率高,常位于非渗透性隔层之上的高孔隙和较高水平渗透率的砂岩储层中,研究表明沥青垫的主要形成机理为:脱沥青作用,重力分离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油-水相互作用,石油运移作用。  相似文献   
26.
贵州黔东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锰矿成矿区,发育了新元古代大塘坡早期富锰黑色页岩。一般认为,锰矿是氧化环境下沉积的MnO2在早成岩过程中与有机质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但最近研究显示,也有可能直接从缺氧海水中沉淀而成。本文对贵州省松桃县西溪堡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和大塘坡锰矿区铁矿坪锰矿床的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中的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总硫、显微镜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塘坡组一段的沉积环境,为锰矿成因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分别提取和测试了碳酸盐矿物和残余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含量后发现,去除碳酸盐矿物后余样Sr/Ba比值为0.06~0.19、B/Ga比值为1.44~5.01,碳酸盐矿物成分中Y/Ho比值为16.18~29.78,均指示锰矿层沉积于Sturtian冰期后冰川消融而成的淡水—半咸水的环境。锰矿的稀土总量高,类似于大洋铁锰氧化壳的“帽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Ce/Ce*正异常;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双原子比U/Th比值为0.16~0.35、V/Cr比值主要为0.35~5.84、Ni/Co比值介于0....  相似文献   
27.
埃迪卡拉—寒武纪(Ediacaran-Cambrian, E-C)过渡时期在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层状黑色硅质岩,在浙西底本剖面称为皮园村组,大致对应于上扬子地区的留茶坡组或老堡组。该套硅质岩普遍具有高有机碳含量和强烈富集铀(U)、钒(V)、钼(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特征,与早寒武世沉积的黑色泥岩共称为黑色岩系,其成因存在争议。文章对浙西地区皮园村组硅质岩开展了系统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1)如此大范围的深水沉积的硅质岩仅靠热液提供硅质来源是很难形成的,海底热液对其影响很小;(2)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降解产物对硅质岩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为缺乏可靠的古生物证据,目前还不能判定构成硅质岩的物质是否主要来源于生物体,仅能推断生物活动对硅质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皮园村组硅质岩主要是化学沉积的产物,二氧化硅主要来源于大陆硅酸盐矿物的风化。  相似文献   
28.
油气相关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以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含矿砂岩的显微镜、扫描电镜镜下观察,胶结物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烃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UOx,x=2.16—2.70),部分与自生高岭石共生,部分则紧密地与矿化阶段黄铁矿共生或交互生长,表明同时沉淀。矿化阶段黄铁矿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碳酸盐胶结物δ^13C变化范围为-1.3‰--21.6‰;流体包裹体烃显示生物降解的特征。这些证据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RB)可能厌氧地降解烃类,其产物CO2为碳酸盐胶结物提供了部分碳源,且已有的研究显示,SRB利用新陈代谢作用可以还原U(Ⅵ)。于是,利用烃类作为生存的碳源,硫酸盐还原菌(SRB)将硫酸盐还原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把六价铀U(Ⅵ)还原成四价铀U(Ⅳ),导致沥青铀矿形成。  相似文献   
29.
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的形成与油气充注和微生物还原作用有关,但该铀矿床中油气的来源及其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成熟度、潜在的充注多期次性等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对该矿床富矿砂岩中吸附烃和包裹体烃进行离线破碎法抽提,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探讨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吸附烃和包裹体烃具有相似的组成,均显示淡蓝色的荧光特征...  相似文献   
30.
塔河油田溶洞巨晶方解石充填物的微量元素、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井位巨晶方解石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流体体系。T417井和S76井鹰山组、T904井一间房组及TS1井丘里塔格组溶洞巨晶方解石样品具有富U、高V/Cr特征,且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148.9~169.9 ℃,相对围岩所经历最高温度约20 ℃,反映为还原性的热液流体体系,该流体具有高 87Sr/86Sr及低 δ18O 的特征。T904井良里塔格组巨晶方解石具有贫U、低V/Cr及均一温度较低的特征(75~81 ℃),反映为富氧低温流体体系,结合样品的高 87Sr/86Sr及低 δ18O特征,可以推测该低温流体可能为大气水来源。热液流体与大气淡水的运移受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等因素控制,从而使得不同井位、层位的巨晶方解石沉淀时具有不同的流体成分与温度特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