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500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991.
为阐明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扬子地块西缘苴林地区花岗岩展开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两个代表性花岗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分别给出了1063±9 Ma和1064±6 Ma的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苴林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钾、贫镁钙、低磷钛特征,其A/CNK平均值为1.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海鸥"型,具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P、Ti等元素;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Nd同位素组成,其εNd(t)值为-9.90~-4.53.综合研究表明,苴林地区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苴林地区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的拉张环境,其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官房矽卡岩型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薄竹山W多金属矿集区,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印支地块三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白钨矿呈浸染状赋存于石榴子石-辉石矽卡岩中。矽卡岩一般不直接与岩体接触,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围岩中。精确的成岩成矿年龄的测定对于研究滇东南W-Sn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成因、成矿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石榴子石属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石榴子石原位LA-SF-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T-W图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01.3±5.4Ma(MSWD=2.0)、87.6±2.3Ma(MSWD=1.5),暗示该区可能存在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两期矽卡岩成岩事件。综合研究表明,石榴子石原位U-Pb定年对于限定矽卡岩型W矿床的成矿时代是可行的。结合区域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事件,认为~88Ma为该区W-Sn多金属矿主要成矿期,成矿作用与同期花岗岩密切相关;~101Ma可能为另外一期矽卡岩成岩事件,这一认识和发现对于区域找矿部署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为阐明海南岛西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邦溪-晨星地区出露的安山岩展开了详细的岩相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安山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玻璃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个代表性的安山岩样品给出了452±8 Ma和453±8 Ma的形成年龄,暗示海南岛西北部存在早古生代火山作用.这些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与冈瓦纳大陆北缘各微陆块记录的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信息相似,在时空上与金沙江-点苍山-哀牢山构造带和印支地块分布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具有耦合性.综合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Truong Son、Tam Ky-Phuoc Son、Kontum和海南岛等地区可能发育原特提斯洋的支洋盆.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先分析后逐层深入的方法,对福泉市英坪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选择矿区南风竖井工程附近断层、节理裂隙等发育的富水区域,采用大口径钻孔抽排地下水,利用抽排形成的补给漏斗对地下水静水压力、水位、补径排等进行干预,摸清了矿区地下水补径排规律,查明了造成深部采掘工程施工突水的主要因素及途径。研究认为,在断裂和节理裂隙发育的富水区进行大口径钻孔抽排可达到抽排疏干效果,能够较好地解决突水危害,是治理矿山突水危害十分有效的措施。该防治技术方法在该地区类似矿山建设中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现今利用普通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可行性很低,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下击暴流识别追踪和预警方法。首先,采用光流法对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的光流场进行分析,得出风暴核心随时间演变的规律。然后,采用拉格朗日力学模型对风暴核心顶高的下降过程进行函数拟合。再采用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对风暴核心中层径向速度场中的"正负速度对"图像进行匹配识别,综合一系列阈值的判定,最终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预警。提出基于多层迭代的局部约束光流算法,有效改善了传统光流法对回波这类非刚体移动目标的不适用性。提出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解决了因径向"正负速度对"图像的非对称结构而造成的图像匹配难题。个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风暴核心抬升和急速下沉的前期识别出潜在的下击暴流,并对风暴核心下沉速率和到达近地面的时间做出估测,从而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识别、预警。  相似文献   
996.
21世纪初青海省牧区雪灾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7年青海省主要牧区积雪深度资料,分析雪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青海省主要牧区雪灾以微弱趋势增加,倾向率为0.438次/10a;特大灾微弱减少,倾向率为-0.014次/10a,轻灾、中灾、重灾以微弱趋势增加,增加趋势不明显;1961—2000年青海省主要牧区各级雪灾呈显著增加趋势,2001—2017年呈减少趋势;唐古拉地区、巴颜喀拉山地区、阿尼玛卿山地区、环青海湖地区1961—2000年均呈增加趋势,除唐古拉地区外,其它增加趋势显著,2001—2017年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不显著;1961—2000年、2001—2017年全省平均发生雪灾9.7站次、7.9站次,2001—2017年较1961—2000年减少1.8次。全省和各区均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97.
????????-????????жι????ò???????????????????飬???????????????????????????????????????о????????????????棬?????????-????????жι?????λ????????????????????-???????ж???????????????и??????Ъ??????????????м???????,??????????????,??????????????????????ж??????????λ???2~3 km???????????????????????????????γ?????????棻?????????????????NE-NEE???????????????????????????????????????  相似文献   
998.
利用近4 a德清县内地闪数据,采用网格法绘制地闪密度图,并对近40a的德清雷暴日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德清县雷暴日较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偏多|1971-2000年雷暴日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00年后雷暴日数呈上升趋势|除12月以外每月均有雷暴发生,7月和8月是雷暴日高发期|春夏季雷暴日较多,秋季次之,冬季较少发生雷暴。雷电主要出现在12-13时和15-16时。至2010年,德清县大部分乡镇的地闪密度均大于4次/km2,落雷密集区面积逐年增加,高密集区有向山区和东北部乡镇扩散的趋势。落雷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西北部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50-200m的低坡丘陵地带落雷密度较大。德清县莫干山至对河口水库一带、县城武康北部、洛舍和钟管镇交界一带及雷甸镇的西南部均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999.
产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面积是综合地表一切要素的黑箱变量,而产沙模数是流域产沙强度的重要体现。自20 世纪50 年代以 来,有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变化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多年来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 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把产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变化关系划分为5 种类型,即负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先增 加后减小的非线性关系,先减小后增加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无显著关系等,继而对每种类型出现的原因给出了合理 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指出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变化的本质原因,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变化是对流域内各种因 素及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响应,产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加可以出现任 何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流域DEM对各个集水区进行划分,提取流域沟壑长度、平均高程、平均坡度等信息,并运用EXCEL、SPSS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沟壑密度、流域相对高程、面积-高程积分值,并结合流域侵蚀产沙数据以及实地考察情况,借助地貌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流域不同区域内、不同尺度流域地貌发育及侵蚀产沙情况.研究发现,流域左右两岸支流的发育数目、形状受邻近流域的影响;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大小能反应流域的地貌现状与侵蚀趋势,蛇家沟与岔巴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547 5、0.463 7,但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大小及变化趋势还与流域最低点是否达到基岩有关;沟壑发育分为长度发育与宽度发育两个阶段,沟壑密度只是衡量地貌的一个重要指标,沟壑密度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沟壑的发育阶段有关;一般情况下产沙模数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看流域内的地貌的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