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质学   3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南峰丛山区分散供水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南峰丛区居民主要采用溶井、水柜与水窖三种模式进行分散式供水,其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水柜供水适用于有使用价值的泉水出露的峰丛山区,溶井供水主要适用于有竖井的峰丛洼地底部及溶丘谷地边缘,水窖供水多用于地势较高、地表垂向岩溶极为发育、仅有雨水可供利用的峰丛山区。在大量调查与实际工程基础上,本文分别对三种供水模式的设计思路、设计参数与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给出了分散供水模式的设计示意图。分散供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址布局不合理、设计与施工不科学以及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对分散供水工程进行储水、供水与水处理一体化优化设计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2.
裴建国  李庆松 《中国岩溶》2001,20(4):297-300
岩溶石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下河系统淤塞等,它们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组成因果链而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寨乡为例,分析了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地下河系统淤积和堵塞,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岩溶洼地内涝灾害。   相似文献   
23.
桂林寨底地下河硝酸根含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  裴建国 《地下水》2011,33(3):21-22,25
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地下水中硝酸根含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水文地质条件特殊的西南岩溶地区尤为重要.本文以岩溶地区典型地下河--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为例,分析了地下河系统不同季节硝酸根含量特征,发现地下河中硝酸根含量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4.
地下河为岩溶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查清典型岩溶区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指标的含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文章以广西坡月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不同断面两次采样分析,重点剖析地下河系统在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下,地下水中以“五毒”元素及Zn、Al和Mn为代表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坡月地下河水体pH值在7.34~8.10 之间,水体中“五毒”元素、Zn、 Al和Mn的检出含量极低或未检出,质量浓度均远小于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质标准,适合各种用途。检出含量较高的点主要为地下河明流段或补给区地表水,含量最高分布在坡心地下河出口水体,其原因是坡心地下河系统区内工矿企业和其它经济活动干扰相对较强,特别是工矿企业的矿石和尾矿渣的露天堆放(如金矿)是引起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检出或超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5.
卢丽  王喆  裴建国 《现代地质》2015,29(2):324-330
为了研究岩溶地下河系统内多种介质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广西某典型岩溶地下河为例,利用2013-2014年同期的空气、地下河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对不同环境介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和地下河水以2~3环PAHs为主,其中空气的2~3环PAHs比例为71.66%,地下河水的2~3环PAHs比例为54.84%;沉积物和土壤以4~6环PAHs为主,其中沉积物的4~6环PAHs比例为54.26%,土壤的4~6环PAHs比例为65.06%;环境介质中PAHs的浓度变化为:上游<中游<下游,这与污染源排放、吸附作用等相关;同一区域不同介质的2~3环PAHs百分比为:地下河水>沉积物>土壤,而4~6环PAHs百分比则相反。  相似文献   
26.
马山东部岩溶洼地谷地内涝特征与治理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山东部约94%的面积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洼地谷地发育,且封闭性好,内涝频繁发生。据调查,全区经常性发生内涝的洼地谷地多达170余处,受涝面积大于2. 1万亩,内涝具有周期性、多发性,以及分布面广、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统计表明,本区内涝发生少者每年1~ 2次,多者可达5~ 7次,内涝淹没时间长的可达1~ 2个月。分析认为,持续的强降雨、封闭的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道排水不畅和洼地谷地远离排泄基准面等,是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剖析加芳、古寨、古零等洼地谷地已有治涝工程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存在地表排泄基准面的地区宜实施排洪隧道工程治理、对无排泄基准面的洼地谷地区宜修建溶洼成库的洪涝治理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27.
通过分析云霄洞地下河的环境特征、洞穴发育特征,以及补给、径流、排泄和动态特征,为岩溶石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旱涝治理与岩溶水开发并举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将引水工程和排洪工程合二为一,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   相似文献   
28.
我国典型溶蚀丘陵型岩溶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湘中的新化县-涟源县一带。受中国大陆梯级地形、复杂地质背景、气候水文等内外环境因子的联合作用,发育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岩溶地貌及形态组合。宏观岩溶地貌主要有四种类型: 丛丘谷地、丘岭谷地、峰丛洼地谷地和峰丘谷地。不同单元岩溶发育特征差异明显。溶蚀速度在10. 26~ 30. 04m3 /km2· a,总体上侵蚀作用大于溶蚀作用,以流水溶蚀- 侵蚀形态为主导特征。开发利用岩溶水应从地貌差异和岩溶水系统多层多块结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蓄、引、提、堵等多种开发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9.
广西主要地下河水质评价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郭芳  姜光辉  裴建国  章程 《中国岩溶》2002,21(3):195-201
采用广西境内32条典型地下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所取的64个水样品的分析结果,对地下河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地下河水中主要离子2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 / T14848-93)规定的Ⅰ 、Ⅱ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离子浓度普遍升高,水质有恶化倾向。升高最显著的是SO42-、NO3-及总溶解固体, HCO3-、Ca2+、Mg2+、K+、总硬度和永久硬度有所升高, Cl-、p H值有下降趋势。离子浓度的变化是SO2、CO2等酸性气体排放量的剧增、过量施用化肥、石漠化等造成环境酸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56,自引:12,他引:44  
贵州六盘水市石漠化面积2575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是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在西南岩溶区很有代表性: 一是岩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低; 二是坡度大、岩溶裂隙发育;三是土地质量差、环境容量小; 四是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如: 强烈的岩溶化过程,陡峻、封闭的地形,地表、地下双层岩溶结构,缓慢的土壤形成过程,植物的生态效率低等;又有人为的原因: 大规模砍伐森林,烧山,不合理利用土地,过度放牧等。六盘水石漠化主要防治措施应包括:(1)是开发和调蓄表层岩溶水资源;(2)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3)是以因地制宜培植当地名特优植物资源为主体,发展生态农业;(4)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5)开展扶贫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