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14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勉略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的系统研究表明, 该构造带由德尔尼-南坪-琵琶寺-康县至略阳-勉县地区, 并越巴山弧型构造向东到达随县花山, 最东延伸至大别山南缘清水河地区. 从西到东1500余公里断续残存蛇绿混杂岩, 包括蛇绿岩及相关的岛弧、洋岛等火山岩, 揭示了沿线曾存在已消失的古洋盆与古碰撞缝合带. 洋盆主要扩张形成时期是在石炭纪-二叠纪期间, 它对于确立华北-秦岭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和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均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详细的地球化学解析表明,西乡群火山岩系具有Nb,Ta亏损等弧岩浆系列特征,其中白勉峡组火山岩与一个部分亏损的地幔源地区有关,形成于洋内岛弧(或初始岛弧)的大地构造环境,而局限于柳树店-孙河-三郎铺一带分布的孙家河组,三郎铺组和大石沟组火山-沉积岩系可能为一外来构造移置体,形成了泥盆-石炭组,与一个活动大陆边缘及加积增生岛弧型地壳裂陷形成的初始弧间盆地环境有关,并在区域上与勉略缝合带相关联,原应为该缝合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3.
赖绍聪 《矿物学报》1999,19(2):236-244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青藏高原玉门,可中西门里及芒康岩区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辉石,长石以及石榴子石巨晶和透长石巨晶的矿物化学特征,并利用矿物学资料探讨了火山岩形成的温度及压力条件,指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主体乃是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青藏高原玉门、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辉石、长石以及石榴子石巨晶和透长石巨晶的矿物化学持征,并利用矿物学资料探讨了火山岩形成的温度及压力条件.指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主体乃是一套陆内造山带钾玄岩系列火山岩,其矿物化学、主元素及同位素特征表明,这套火山岩应起源于加厚陆亮底部的特殊的富集型壳幔混合带。  相似文献   
105.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辉岩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质的分异与新莫霍界面的形成、造山岩石圈增厚机制、岩石围拆沉与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等.讨论了青藏高原南、北缘岩石图增厚机制的差异及其岩石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6.
邓晋福  赖绍聪 《现代地质》1994,8(1):126-126
阿尔金及其周边断裂网络系统三维动力学模型邓晋福,赖绍聪,杨建军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阿尔金山本身在阿尔金断裂带形成之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经过资料的归纳对比,我们认为:阿尔金山可能是喜马拉雅造山时期,在青藏高原北缘形成的一个新的构造单元,是由来自邻...  相似文献   
107.
茅排金矿床位于江西省临川县,金矿床产于震旦系区域变质岩中。含矿围岩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和变粒岩。控矿构造是一条北东向平移剪切带。该带长约2Km,宽为700m,带内有两组片理,一组走向20—30°,另一组走向40—60,在平面上构成典型的SC组构。矿体主要产于前者片理带中。在剖面上,该韧性剪切带表现为一系列的不对称褶皱,北西翼产状较缓,  相似文献   
108.
印支期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印支期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佛坪群变质岩,在五龙岩体南部发育一些暗色包体,它们和寄主花岗闪长岩界限明显或呈渐变关系。笔者对两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茬河与五龙花岗质岩具明显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Yb、Y:富集Sr、Ba,高Sr/Y和Y/Yb比值;Eu微弱负异常。表明源区以石榴石、角闪石为主,有少量斜长石。暗色包体富Mg(MgO=4.15%~8.13%)、Cr(14.8μg/g~371μg/g)、Ni(20.0μg/g~224μg/g)及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推测起源于地幔组分。两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87)Sr/~(86)Sr)i=0.70445~0.70645,εNd=-1.50~-3.62,T_(DM)=1.02~1.38 Ga。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西茬河、五龙岩体可能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诱发增厚的基性下地壳达到含角闪石的榴辉岩相或麻粒岩相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两岩体在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是由受地幔物质混染程度不同造成.其形成代表了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后碰撞造山阶段勉略洋俯冲板块的断离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的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中含有很多下地壳捕虏体,这些捕虏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二辉石麻粒岩和单斜辉石麻粒岩。本文对鸟兰乌拉湖南侧枕头崖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中的9个麻粒岩样品(6个基性麻粒岩和3个酸性麻粒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其中,紫苏辉石具有高MgO FeO,低Al_2O_3的特征,单斜辉石具有低Al_2O_3和TiO_2的特征,黑云母具有高TiO_2的特征,这些特征都表明这些矿物为变质成因。矿物温压计算表明二辉石麻粒岩形成的平衡温度为783℃~818℃。单斜辉石麻粒岩形成压力在0.845~0.858GPa之间,来源深度约28km。表明它们可能是来自青藏高原加厚陆壳中部的岩石样品。基性麻粒岩的SiO_2=48.76%~58.61%,Al_2O_3=18.34%~24.50%,Na_2O=3.16%~5.41%,K_2O=1.58%~3.01%,低Mg~#(30~67),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其具有较高的Rb/Sr(0.09~0.21)和(La/Yb)_N(17.32~49.35),具有较低的Nb/Ta (9.76~14.92),其Eu异常变化于0.19~0.89之间。基性麻粒岩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表现为~(87)Sr/~(86)Sr=0.710812~0.713241,ε_(Sr)=169.13~203.88,~(143)Nd/~(144)Nd=0.512113~0.512397;ε_(Nd)=-4.70~-10.05,~(206)Pb/~(204)Pb=18.7000~-18.9565,~(207)Pb/~(204)Pb=15.7135~-15.7662,~(208)Pb/~(204)Pb=39.1090~39.4733。和基性麻粒岩类似,酸性麻粒岩也表现出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特征,它们的~(87)Sr/~(86)Sr=0.712041~0.729088,ε_(Sr)=180.71~430.59,~(143)Nd/~(144)Nd=0.512230~-0.512388;ε_(Nd)=-4.74~-7.96,~(206)Pb/~(204)Pb=18.9250~-19.1717,~(207)Pb/~(204)Pb=15.7662~-15.7720,~(208)Ph/~(204)Pb=39.2109~39.6467。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基性麻粒岩的源岩是下地壳岩石,而非地幔岩或玄武质堆晶岩,而酸性麻粒岩的源岩极有可能是准铝质的花岗质岩石。这就表明青藏高原新生代下地壳的地温梯度很高,并含有部分沉积岩,而非典型的辉长质下地壳。而且,详细的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下地壳可能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和橄榄粗安质岩浆的起源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所认为的超钾质-橄榄粗安质岩浆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在对流减薄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的观点值得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10.
康县-琵琶寺-南坪构造带内出露的一套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与勉略洋的构造演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该构造带西段九寨沟塔藏-隆康地质剖面东端出露近百米厚的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层凝灰岩,在隆康、牙扎沟附近采集了熔结凝灰岩样品(JZG—L),选出百余颗锆石。锆石LA—ICP—MSU—Pb分析结果表明,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韵律环带,U和Th含量分别为35×10^6-750×10^-6和31×10^-6-717×10^-6 Th/U比值介于0.44~1.30之间.为典型的岩浆锆石,该样品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6.2Ma±2.8Ma(MSWD=2.6,n=12,2σ)。此外,样品中还包括其他多种类型的碎屑锆石,其中最老的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为(2481±33)Ma,表明九寨沟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基底。结合区域地质及该区火山岩的发育特征,246Ma的锆石U-Pb年龄的获得为勉略缝合带西延至南坪一带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