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通过对长安少陵塬双竹村S4古土壤的野外观察、元素分析及粒度分析,讨论其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 根据剖面特点、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及脱离粘化层的钙淀积层,可判断S4属于酸性淋溶土,其剖面构型为Bts-Bs-BC-Bck-C;(2) 根据S4的颜色、质地、结构及铁质胶膜和钙淀积层的特点,但又不具明显的铁铝化特征,可判断S4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3)根据CaCO3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层厚度及红色铁质粘土胶膜的最大深度与江苏六合地区现代黄棕壤的剖面很相似,可判断当时西安地区的年均温、年均降水量与六合地区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2.
西安刘家坡剖面第1第5层古土壤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赵景波 《地理研究》1991,10(4):51-58
根据对土壤结构、CaCO3淀积深度、化学成分和孢粉资料的分析,本文得出:西安刘家坡剖面第1层古土壤为棕壤,发育在年平均降水景800mm以上的温暖条件下,第5层古土壤为黄棕壤,发育在年平均降水量850mm以上的北亚热带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3.
本文根据化学分析、风化壳实际分布资料和风化理论,确定和提出了一种新的硅质风化壳类型,论证了其形成条件、发育阶段和分布地区,指出了其剖面构成及它与高岭土风化壳的区别。文章认为,以往由某些苏联学者所提出的有关高岭土风化壳分布于冷湿灰化带的说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4.
冰缘植被与第四纪冰川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景波 《地质论评》1985,31(6):551-558
关于我国第四纪冰川问题特别是华北地区的冰川问题,至今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华北地区平原及山麓地带有冰川出现,有的认为仅在一定高度的山地有冰川出现,还有的认为山地也无冰川出现。其所以认识难以统一,与以往确定冰川的依据多限于沉积物和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195.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时空变化、周期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霜雪灾害57次,其中轻度10次,中度43次,重度4次。灾害变化可分为1644-1733年、1734-1783年、1784-1833年、1834-1863年及1864-1912年等5个阶段。时间上,灾害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和初春;空间上,灾害主要分布在银川、中卫、平罗、永宁、盐池和定边,共6个地区。同时,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发生周期,即3 a、6 a、27 a和58 a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霜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6.
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了唐代289 a间(公元618—907年)陕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记录,使用灾害等级法和湿润指数法研究其洪涝灾害特征和干湿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618—687年为少发期,688—847年为多发期,848—907年为少发期,在公元788—797年、808—817年发生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在公元748年前后发生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指示气候发生了突变;湿润指数变化存在25~27 a、62~67 a的周期振荡,其中62~67 a为主变化周期。在空间上,商洛、汉中地区洪涝灾害次数较多,占水灾总次数的74.5%;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过程与同时期中国气候总体变化大致相同,其变化是对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