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分别用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进行企鹅珍珠贝植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在核位的左袋和右袋进行植核培育游离珍珠。经过13~15d的术前处理,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养殖的母贝成活率分别为93.67%和85.67%。经2个月休养,左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和留核率分别为41.85~42.76%和10.34~12.96%;右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及留核率分别为39.0%~40.0%和19.67%~20.00%。结果表明,合适的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方法为锥形笼吊养法,合适的植核部位为右袋。  相似文献   
22.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23.
合浦珠母贝珍珠层粉微量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珠母贝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层叫角质层,中层叫棱柱层,内层称为珍珠层[1]。贝壳珍珠层和天然珍珠的显微结构及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均由95﹪以上的文石型碳酸钙和低于5﹪的有机质组成。  相似文献   
24.
珠母贝亲贝人工促熟培育与催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3~24cc开始,每4~5d升高水温1℃,终至26~27℃,并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ar triconrutum)及辅助饲料投喂培育,促进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Linne)]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用阴干刺激、异性产物刺激及浓扁藻液结合诱导,催产率达100%。  相似文献   
25.
作者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不同形成阶段的无核珍珠,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和马氏珠母贝(P.martensii Dunker)的有核珍珠进行表面和断面的比较观察,以探讨珍珠的形成过程及其细微空间结构。实验表明,珍珠的最内层是不定形的基质,往往还有一些结晶颗粒;在很多珍珠中,紧邻基质层的是或薄或厚的方解石晶层;珍珠的外围是较厚的霰石晶层。组成霰石晶层的单元晶为长3-5微米、宽2-3微米和厚0.2-0.5微米的不规则多边形板块。板块的大小由珍珠囊上皮细胞的表面积决定。随着育珠蚌(贝)的种类不同,霰石单元晶在珍珠表面的融合状况也有所差异,进而造成珍珠质地的差异。实验还观察到了珍珠的一种新的结晶形式。  相似文献   
26.
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进行企鹅珍珠贝游离珍珠植核手术,6个月后进行附壳造型珍珠再植核手术,附壳珍珠养殖育珠时间12个月,游离珍珠18个月。结果表明:经过术前麻醉处理的珍珠贝容易开口,方便植核手术,提高作业效率;使用特制可调式送核针可以达到核片同送,减轻手术创伤;附壳珍珠培育实验组成活率、商品珠率分别为(82.2±2.6)%与(69.9±4.7)%,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5%和18.6%(p值<0.05);游离珍珠培育实验组对照组的成活率、留核率与商品珠率分别为(31.8±1.9)%、(20.0±1.5)%与(38.8±2.6)%,实验组留核率与商品珠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9%和13.4%;对企鹅珍珠育珠贝进行一体两用技术育珠试验,企鹅珍珠贝适合培育附壳造型珍珠,但不适合培育游离珍珠。  相似文献   
27.
大珠母贝游离珍珠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10年,在广西涠洲岛进行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解剖法优选植核核位、几种术前处理方法和低温处理小片贝制备外套膜小片等技术,旨在提高育珠贝留核率、成珠率和优珠率。结果表明,在大珠母贝内脏囊缩足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适合培育游离珍珠的核位,分别称为左袋和右袋,实际操作中只有左袋可以植入珠核培育游离珍珠;不同术前处理实验组的植核贝休养期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留核率、成珠率显著差异(P<0.05),其中采用传统术前处理和低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术前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留核率、成珠率平均达78.2%和80.1%;低温处理小片贝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大珠母贝外套膜小片的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成珠率、优珠率、正圆珠比例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4~8℃达到最好育珠效果,成珠率、优珠率和正圆珠比例分别达到98%、53%和30%左右;在术后休养期,植核贝吐核高峰出现植核后5~15 d,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15~20 d,育珠贝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术后的第20~30天。在水温25~30℃条件下,珠核表面形成珍珠层的时间为45 d左右。  相似文献   
28.
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分布在我国广西合浦,广东湛江、惠阳,台湾和海南,主产地为海南,日本、菲律宾等地也有出产;它利用足丝固着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岸石或珊瑚礁上生活。其成体壳高18cm,大者可达25cm。贝壳近斜方形,略似斧状,背缘约平直,腹缘弧形,前缘和腹缘连成一大弧状,后缘向后腹端倾斜延伸。前耳小,后耳长,左壳平,右壳凸。壳表黑色,鳞片细密。壳内面有虹彩色珍珠光泽。足丝发达,成体足丝呈树枝状[1]。因其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等优点,是养殖大型附壳珍珠的理想母贝。目前这一…  相似文献   
29.
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与育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马氏珠母贝手术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龙之公司珍珠养殖基地,采用箩筐抑制法、塑料桶抑制法、变层法和淡水浸泡法进行了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处理结束后,各组间的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休养期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留核率分别为57.1%~84.0%和54.9%~79.1%;育珠期育珠贝成活率和成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成珠率分别为63.1%~75.1%和51.1%~70.1%。本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淡水浸泡处理1h育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0.
珠母贝人工苗养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海区、不同水层养殖珠母贝人工苗,及用不同方法进行养殖小贝。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半开放性、内湾性海区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51.4、69.8 mm,成活率分别为6.4%、0.8%、0.5%,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海区中3m、6m、9m、12m、15m水层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67.4、62.8、56.9、51.9mm,成活率分别为6.4%、6.8%、8.1%、11.7%、13.9%,随着水层的加深,珠母贝的生长变慢,成活率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6个月龄小贝用穿耳法、片笼法、锥型笼法养殖5个月后,壳高分别长成56.1、55.7、51.7mm,成活率分别为72.6%、59.9%、51.7%,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