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1.
台湾峡谷的成因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浅滩陆坡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发育众多的海底峡谷,其中台湾峡谷的走向与沿陆坡向下的侵蚀沟壑明显不同,呈近45°相交;在峡谷的下部又出现一次明显的转向,随后平行于陆坡自西向东延伸,最终汇入马尼拉海沟.本次研究利用多波速水深数据、高分辨地震资料和沉积柱状样,描述了台湾峡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讨论了峡谷的成因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台湾峡谷的地形、地貌和沉积特征具有分段性:上段以侵蚀作用为主,呈V形下切,广泛发育滑动、滑塌等重力流类型;中段以侵蚀-沉积过渡作用为主,呈U形,发育内堤岸;下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发育沉积物波,底流对峡谷内部沉积物有明显的改造(reworked sand).台湾峡谷的形成演化与沉积物供给、重力滑动(滑塌)、断裂活动和海底刺穿密切相关:(1)由于陆源碎屑物质供应较充足,陆架边缘沉积物不断向海方向推进,在前缘形成滑动、滑塌,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动力;(2)断裂活动导致地层破碎,重力流优先侵蚀较脆弱的地层,使峡谷的延伸方向与周边侵蚀沟壑呈明显斜交;(3)海底刺穿形成海山,由于海山的阻挡作用,峡谷的下段转为近东西走向,同时大量沉积物在拐弯处溢流出来形成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92.
本文对穿过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逾1000 km的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特征的识别和地震层序的划分,分段分析了拆离断层对其减薄陆壳的拆离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特征开展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构造特征。西南次海盆在发生陆缘张裂—海盆扩张、洋壳出现—扩张后稳定沉积这一系列过程中,可划分为4个阶段的沉积响应:A阶段(古新世之前)——前裂谷阶段,表现为地壳在拉张应力下产生小的断层;B阶段(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的裂谷阶段,地壳在拉张应力下拉张减薄,A阶段产生的断层出现了旋转,出现了大型掀斜的拆离断层,沉积物为同裂谷沉积,该阶段以产生了破裂不整合结束;C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海盆扩张阶段,海盆开始扩张,张应力从陆缘转移到了洋盆;D阶段(中中新世以来)——海盆扩张结束以后,以一套稳定沉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 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 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 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 000 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 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相似文献   
94.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南海是一个具有特殊大地构造背景的区域,该区的第三纪生物礁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南部和西部边缘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对生物礁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古构造和古环境研究证实,该区第三纪生物礁生长发育位置明显地受古构造控制,成礁期大型古河流体系对生物礁的生长和分布有较大影响,这些认识对南海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完善生物礁研究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泥火山记录了活动气体和流体在深水区的聚积,它们的发生与沉积物快速堆积有关。我们已证实海底泥火山的主要特征:中智利弧前上陆坡发现的Lautaro泥火山宽2.5km,高400m,实际上是不活动的,但是被保存在上陆坡盆地。该泥火山是由穿越Maule河口西南部、垂直陆坡边缘的VG02—7地震测线所揭露的。  相似文献   
96.
联合国海洋法76条款、国际极地年和较高的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引起人们重新对北极地区感兴趣,由此促成近几年来对该区新的野外研究和取样工作,进而加深了环北极部分区域构造发展的理解。然而,在其它区域却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例如,对发育在北极残余洋的加拿大盆地的构造了解甚少。该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95年彭罗斯会议上提出的,目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97.
Amerasian盆地东部为加拿大深水盆地。通过正负地貌构造对比,证实该盆地西部为复杂地形。后者主要是Lomonosov海岭、Alpha海岭、Mendeleev隆起、Arlis高原、Chuk-chi冰盖和Northwind海岭。实际上,本地貌构造单元与Makarov盆地和一些更小的沉降区整体代表一个超深陆架。该陆架连接北美和亚洲大陆,属于浸没于水中的Hyperborean地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8.
通过追踪分布在北极刮北乌拉尔内超过1000km长的东北欧古生代台地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发现它们在前乌托尔前渊,伯朝拉陆槽和Timan均有发育。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建造可分为5类:1)后生动物骨架;2)后生动物-钙质微生物骨架;3)钙质微生物骨架;4)非钙质微生物骨架,和5)生物粘结岩。从古生代初至末期,本区以生物礁建造为主的生物控制作用逐渐由强变弱。  相似文献   
99.
俄罗斯北极陆架总面积达600×10^4km2,其延伸范围占世界第一。陆架区内含一个约420×10^4km2的潜在油气区带。那些独特的油气田如Prirazlomnoe油田、Shtokmanovskoe凝析气田、Rusanovskoe和Ieningradskoe气田都可以与亚马尔半岛的巨大气田媲美。  相似文献   
100.
东格陵兰裂谷盆地因其异常良好的露头而闻名。该露头为厚达16km的连续沉积层,其地质年代从泥盆纪一直到白垩纪。陆地地质为研究大西洋两侧包括东格陵兰陆架盆地、巴伦支海陆架盆地和北挪威西部陆架盆地等海域的沉积盆地提供了有用的类比。而此露头的地层沉积序列包括了不同地质年代和特征的储集岩以及油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