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泥盆纪宁乡式铁矿床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沉积型铁矿床,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的鄂、湘、赣、川、滇、黔、桂等省(区)及甘南等地,矿床的时空展布和矿石组合受控于沉积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根据宁乡式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划分出8个成矿区,根据华南地区泥盆纪构造格局划分出8种盆地类型.在详细分析各盆地内矿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陆内凹陷盆地对成矿最为有利,晚泥盆世铁矿床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矿化强度高;在同一盆地内,盆地边缘矿床的矿石为碱性矿石,多为贫矿,磷含量较低,靠近盆地中心的矿床规模巨大,矿石为酸性矿石,品位较高,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磷含量较高.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矿石提出了其不同的可利用性和不同的矿物加工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2.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鏊定和古生物、物源区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6油层组属于河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和沉积相、层序分析成果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一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东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此研究成果对史家湾地区长6油藏的后续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原油性质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4.
荔湾3-1井区珠江组深水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指导思想,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资料对荔湾3-1井区珠江组下部深水扇沉积层序界面和海泛面成因类型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深水扇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建立了主要产层时间—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格架中的小层砂体进行劈分和等时追踪对比,讨论了不同基准面旋回条件下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层序—岩相古地理编...  相似文献   
155.
钦防褶皱带的形成及其地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钦州—防城一带的钦防褶皱带,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西褶皱带,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晚加里东阶段,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不完整拼合,造成具有地槽型沉积特点的钦防线余海槽,与泥盆系为整合关系。海西期,它成为华南海侵的主要通道,随着寰牢山洋盆的打开与华南大陆边缘北西向裂谷系的形成,与右江盆地融为一体,成为它们的东部边界。东吴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影响下,钦防海柄褶皱成山,西侧形成上思前陆盆地并逐渐向西迁移,造成迭置的沉积棱柱体,从而使前期的右江盆地解体为构造性质不同的东西两部份。印支期后,右江盆地和上思前陆盆地同时消失。  相似文献   
156.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生物礁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清虚洞期生物礁为国内外罕见的规模较大的堤状藻礁,发育于川滇黔碳酸盐台地南东边缘。造礁生物为表附藻、尼科尔森藻及葛万藻等,具明显的生长生态及分带性特征。该生物礁的形成及演化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发育三个造礁旋回,每个旋回由四个依次向上变浅的沉积阶段组成和相对应的礁基、礁核、礁前、礁后及礁顶亚相。礁后藻砂屑灰岩系渔塘铅锌矿极为重要的控矿岩相。  相似文献   
157.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物源分析是我们研究沉积体系和岩相古地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也是描述微相和砂体展布的总体格局,以及对砂体进行预测和评价的依据。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存在多个古陆,包括北部的阴山古陆、西北缘的阿拉善古陆、南部的祁连—秦岭古陆及西南的陇西古陆等,它们都是盆地碎屑沉积物的主要供给源。长6沉积期,姬塬地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偏西部地区,进行物源分析尤其是指出主要物源方向对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都有重要意义。通过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岩屑组分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稀土元素分析,以及古盐度恢复等研究方法,发现研究区存在北东方向主要物源区和北西方向次要物源区,同时也存在西南方向的物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8.
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地区长6段古盐度恢复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B,sr,Rb,Sr/Ba比值,Rb/K比值和K Na质量分数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地区长6古盐度进行综合判别,认为长6期古水介质盐度为O.48‰~4.43‰,平均值为1.87‰,属于淡水-微咸水环境,局部为半咸水环境,且自长63沉积期至长61沉积期湖盆水体是逐渐变成的;微成化的湖水介质和封闭还原的深水环境既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又能促使砂体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形成抗压实-压溶组构,有利于原生粒间孔的保存而对储层发育非常有利;根据长6古盐度定量计算确定O.5‰古盐度等值线是淡水河流发育区与微成水湖盆分界的古湖岸线位置,并划分出淡水、微成水和半成水3个古盐度平面分区,为预测岩性地层油藏有利发育区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9.
上石炭统黄龙组是渝东北双家坝气田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依据钻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结合岩石学及古生物等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沉积模式.认为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发育有萨勃哈、海湾陆棚2个沉积相带,具水体逐渐加深和范围向陆上超与扩大的海侵序列.根据沉积相标志又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亚相带和8个微相带.依据单井的沉积相研究成果进一步编制了黄龙组一段(C2hl1)、黄龙组二段(C2hl2)、黄龙组三段(C2h23)沉积微相展布图,其中黄龙组二段的复合颗粒滩、砂屑滩、生屑滩微相是本区的有利沉积相带,为双家坝气田石炭系主力产气相带.  相似文献   
160.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3M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利用砂岩和异源生屑灰岩岩石学及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扇的物源.结果表明,珠江组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屑和火山岩屑,并含较多深成岩屑.阴极射线下,石英以发蓝紫色-褐色光为主,长石主要发亮蓝色光.异源生屑灰岩为陆坡钙屑碎屑流沉积,来自于神狐暗沙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台地.泥岩∑REE与燕山褶皱带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较接近,分配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并与燕山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较接近.渐新世末,南海运动使南海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并使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侧跳跃到凹陷北侧.该构造事件在青藏高原邻近盆地和中国东部盆地都有反映,反映可能发生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使珠江组物源向西拓展.珠江期虽然存在活跃的深水牵引流,但珠江组原始物质仍应源自古珠江携带的华南沿海燕山褶皱带的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内陆古老的沉积-变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