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1984年7月24~2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坡的一次MCC过程与中尺度扰动的联系,结果表明:MCC的发展演变与中尺度扰动密切相关,两者属于同一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只有当MCC发展到强盛期时,中尺度扰动才呈现出类似热带系统性质的低层气旋辐合、高层反气旋辐散的准园型深厚系统。此时,MCC中心与扰动涡旋中心完全重合。而在MCC初生和衰亡阶级,MCC中心与扰动涡旋中心不一致,MCC对应低层中尺度气旋环境东部,高层反气旋环流西南部。对MCC初生,发展和消亡三阶段的中尺度扰动涡度,散度的诊断得知,深厚的扰动正涡度、辐合对应于MCC的发生和发展;弱而浅薄的正涡度、辐合则对应于MCC的减弱和消亡。  相似文献   
83.
黄福均  陈忠明 《大气科学》1992,16(3):274-280
1989年4月19日23时至20日02时,川南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风雹事件,经单站资料和雷达、卫星照片分析,确认此次风雹灾害不是龙卷、飑线造成;而是与超级强风暴单体后部的下击暴流相联系.本文依据所收集的有限资料,从风暴形成的环流背景.能量条件、触发机制等方面作丁初步分析,发现“4·20”风暴的形成与以前总结的强雹暴形成模式差别较大,因此,对它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4.
本文应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1984年7月24——2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坡的MCC过程,探讨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MCC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特征;(2)、MCC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3)、MCC移动与环境气流的联系,得到了一些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85.
从热带大气波动的频率方程出发,详细分析了过去给出的低频Rossby波的近似频率公式ω=-βκ/[(2n+1)β/c0+κ^2],发现其对热带Rossby波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歪曲。针对这一问题,经分析得到一个能更精确地表征热带Rossby波性质的近似频散公式ω=-βκ/[(2n+1)β/c0+4n(n+1)/(2n+1)^2k^2],还简要地比较了热带线性Rossby波和孤立Rossby波两者的频散  相似文献   
86.
本文在高斯权重函数客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客观分析办法。其优点是较高斯方法所得结果能更好地保留原始场的中尺度信息,使短波与中尺度波动被明显截断。用此方法构造的中尺度带通滤波器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上述方案已用BASIC语言在IBM微机上实现,比较适合地、市级气象台使用。  相似文献   
87.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两年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乐至县丘陵地区感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讨了感热能量与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当地陆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8.
通过设计合适的滤波器,对2001年9月18-20日华西暴雨过程中气象探测资料进行滤波处理,提取大、中尺度运动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尺度运动信息的诊断分析,研究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大、中尺度大气运动非平衡性质的演化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暴雨发生的不同阶段,大、中尺度运动的非平衡性质变化是不一样的,中尺度非平衡强迫对暴雨落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9.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1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  相似文献   
90.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高低层散度的非对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明 《高原气象》2004,23(Z1):28-30
利用散度方程,从动力学上研究了中尺度强暴雨系统高低层散度演化,揭示了系统发展强盛期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