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寒武—奥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峨眉山地区的寒武、奥陶系是研究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地点之一。因而,这个地区的寒武、奥陶系早就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注意。从1929年起,赵亚曾等就做过调查和研究。1965年,我们对川西峨眉山的寒武—奥陶系再次进行了观察,搜集了一些资  相似文献   
182.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韧性剪切带中,是与勉略洋盆闭合密切相关的同碰撞—后碰撞阶段侵位的花岗岩。所以光头山岩体的形成年龄可以较好地限定西秦岭勉略洋盆闭合、扬子板块与微秦岭板块碰撞的时代。2个二长花岗岩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定年分析,分别得到3组年龄和4组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居石BSE图像和表观年龄分布,确定S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9~196Ma ,它限定了勉略构造带闭合隆升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较老的240Ma±4Ma、318Ma±5Ma和249Ma±4Ma 记录了早期与勉略缝合带闭合洋壳俯冲相关的残留独居石的年龄,年轻的184Ma±3Ma和154Ma±3Ma反映了后期的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83.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边界识别、连续复小波频谱分析、3D磁化强度反演等方法处理解释鄂东南地区重磁资料得出:(1)山坡-枫林超壳断裂北倾,由于印支期与燕山期的改造,浅部断裂在平面上呈"S"形,中西段向南偏移,东段向北偏移.它控制了印支期与燕山期岩体的形成与分布.断裂北盘的鄂城、铁山、金山店及灵乡岩体主要以铁矿为主,而南盘的阳新、殷祖、郭家桥等岩体则以铜多金属为主.(2)深部存在岩浆房,深度约5km.岩浆通过构造薄弱位置上侵就位,以岩株、岩枝和岩墙的形式构成中浅部和出露岩体.(3)鄂城岩体南、铁山岩体北、金山店岩体南缘东段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陈家湾隐伏岩体、金牛-肖家边隐伏岩体、灵乡西段隐伏岩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的位置是成矿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84.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7种苔藓分布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白山哈泥泥炭地调查7种苔藓的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的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的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种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 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 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 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85.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
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录。试
验对比表明,此方法明显改善了资料品质,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及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地震采集的设计效果,为苏里格南工区地
震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6.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学述评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198 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提出的分统建阶新方案使各国地质学家得以在相同的时间界面上探讨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和生物事件。数十年来我国志留纪地层研究进展不小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 ,研究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特别是系内绝大部分的统、阶的界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划定 ,成为当前我国志留系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赞成我国志留纪年代地层框架宜采用“四分统”的方案 ,论述国内志留系顶底界、温洛克统顶底界、罗德洛统顶界的确定并讨论扬子区大部分地区是否发育比兰多维列统更高的志留纪地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7.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学评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8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分会提出的分统建阶新方案各国地质学家得以在相同的时间界面上探讨具有全球的地质和生物事件。数十年来我国志留纪地层研究进展不小,但与国际水平相比,研究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系内绝大部分的统、阶的界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成为当前我国志留系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赞成我国志留年代地层框架宜采用“四分统”的方案,论述国内志留系底界、温洛克统顶底界、罗德洛统顶界的确定半  相似文献   
188.
不同岩性及含水率的岩石声波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俞缙  李宏  蔡燕燕  张亚洲  穆康 《岩土力学》2013,34(9):2527-2533
利用智能声波仪对红砂岩、大理岩和花岗岩试样在干燥及饱和条件下进行了声波纵波透射试验,研究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速度特征,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及小波变换研究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波形、波幅衰减规律、波谱特征。结果表明: (1)红砂岩、大理岩和花岗岩在饱和状态下的纵波波速比其在干燥状态下略高。(2)岩石纵波速度受到岩石的致密程度、孔隙度、密度及硬度的影响。(3)在同样的激发信号下,饱水的砂岩、大理岩、花岗岩岩样声波信号能量集中在低频部分较多,而干燥岩样声波信号能量集中在高频部分较多。(4)饱水的3种岩样声波信号能量衰减较快,尾波不发育;干燥的3种岩样声波信号能量衰减较慢,尾波较发育。(5)穿过岩石的声波信号的波速、波形的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及时-频域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石内部的孔隙及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和岩石含水情况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9.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 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 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0.
川西斑岩型铜矿找矿中地球化学异常的筛选与查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旭  李佑国  黄瑞  费光春 《新疆地质》2005,23(3):264-267
川西乡城-稻城-得荣地区,切割深,地貌条件特殊,地表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复杂,梯度变化小,找矿标志不明显,找矿难度大.运用传统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可能漏掉部分异常强度不大而可能成矿的异常,而采用衬值滤波技术便可提取相对弱小的异常信息.在系统总结该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进行异常筛选与查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