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贻贝作为海区90Sr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福龙  陈英  黄凌毅 《海洋学报》1990,12(2):261-264
利用海洋生物积累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监测海洋环境的放射性水平,能克服利用海水进行监测需要大量水样的缺点,达到快速、简便、节约人力、财力的优点.因此,生物监测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是当前监测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众所周知,贻贝已越来越多地用于监测海洋污染[1,2],而在放射性监测方面也有过一些报道[3,4],多数集中于监测活化产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刘洋  陈英  张玉娇  宋文 《干旱区地理》2018,41(1):195-204
为深入研究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河西走廊15个县(市、区)的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算村民关联的水平,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测评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村民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河西走廊地区村民关联水平普遍较低,空间格局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2)河西走廊村民关联具有“点-带-团”状结构特征。村民关联水平较高的县级单元主要处于石羊河流域,形成了分值较高的聚集“点”;村民关联较低的疏勒河流域的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形成了低值分布“带”;张掖市、酒泉市所辖县形成了村民关联低值“团”。(3)村内因子和村间因子与村民关联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村内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而村间因子形成了河西走廊东部和西部的高值聚集中心,呈现出空间地域上“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结构。剖析村民关联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为促进农地制度有效合理变革进而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提出保护农地权益的合理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3.
陈英  张仁陟  张军 《中国沙漠》2012,32(2):574-579
结合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基本位、理想位、优势位、关键位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空间概念及模型。以甘肃省为例,测算确定了甘肃各地州市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位空间。甘肃各地州市建设用地除了嘉峪关、金昌市指标值超出可持续发展位空间外,其余各地州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均处于可持续发展位空间内。白银、武威、张掖、酒泉、庆阳、甘南的指标值接近于理想目标;天水、平凉、定西、陇南、临夏的指标值趋近于适度目标。新增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位空间结果除平凉市和甘南州外,其余各地州市的控制指标均处于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与其可持续发展位空间之间。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各地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基本均处于可持续发展位空间范围。甘肃省的实践证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理论可用于系统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指导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4.
李岩瑛  张强  陈英  胡兴才 《中国沙漠》2014,34(1):206-214
应用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源地甘肃省民勤县1971-2008年共1 811个大风/沙尘暴个例的逐日08:00和20:00高空资料、降水、日最高气温以及沙尘暴实时资料,详细探讨了不同月份和季节干湿变化、沙尘暴强度、沙尘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尘暴发生时4-5月最大混合层较厚,在2 500 m以上;而强沙尘暴发生时6-7月较厚,7月最厚为2 530 m。3-8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于大风发生时的200~400 m;4-5月下午沙尘暴发生时最大混合层较深厚,在2 700 m左右。沙尘暴持续时间与最大混合层厚度成反比。(2)沙尘暴发生时扰动和锋面逆温频次多而强,扰动逆温明显较强,达2.5 ℃/100m,锋面逆温高度在700~1 000 m,扰动逆温高度在150~400 m之间;而大风发生时辐射和锋面辐射逆温频次多而强,强沙尘暴发生时锋面逆温明显较强,这说明沙尘暴多由风场的剧烈扰动和锋面过境引起。(3)白天800 hPa以上有干气层存在,夜间干暖和逆湿现象显著。近地层越干冷、西北风越强,强沙尘暴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45.
为分析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背景下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Q1,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该区域2008—2016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时间层面上,2008—2016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0.001 4 a-1,2012年增幅最大;空间层面上,2008—2016年研究区内的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植被生长季增加明显;部分中起伏山地植被活动减弱。(2) 生长季NDVI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生长季NDVI对气温的变化最敏感,区域内大部分面积上二者呈现出强相关与极强相关;降水次之,以中等相关与强相关为主;太阳辐射最小,以弱相关甚至不相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针对区域差异性并有所侧重的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依据,从而加强区域生态安全,进而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46.
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通过OD成本分析计算最短通行时间,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7年7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规模、联系与影响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呈"金字塔型"结构,中小型城市发育,大城市数量少,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规模密度具有梯度特征,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形态;城市联系极化现象明显,具有普遍弱联系、个别强联系的特点;西安、咸阳、长安区形成强联系三角形城市带,但与大部分城市联系较弱,空间位置集中导致辐射范围重叠,限制了三者对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空间性、行政级别特征与交通依赖性;城市群影响范围呈现出"一超、两极、多强"的引力中心格局,据此,可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南、西北四大城市影响区。  相似文献   
47.
海图上的水深具有以点代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影响载负量的关键,而且水深点的不同形态和密度又是海底地形特征的反映。因而,只有经过海底地形特征的识别,同时参照海底地形的综合原则,才能实现水深综合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48.
49.
青木关岩溶槽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  魏兴萍  雷珊 《中国岩溶》2020,39(6):836-844
基于土壤实地采样和理化性质测试分析,采用EPIC模型K值计算方法,分析青木关岩溶槽谷流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1)青木关岩溶槽谷流域表层土壤(0~10 cm)可蚀性K值介于0.037 1~0.060 5之间,均值为0.048 5,中值为0.047 5,变异系数为10.71%,偏度和峰度值小于1;(2)表土机械组成中以粉粒含量为主,土壤质地属于粉壤土;有机质含量在13.98~52.24 g.kg-1之间,均值为29.20 g.kg-1;表土可蚀性K值与砂粒含量、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表土可蚀性K值以裸土地最大,为0.058 3,耕地次之,为0.053 4,其次为园地、荒草地和竹林,分别为0.048 3、0.047 8和0.046 9,针阔叶混交林最小,为0.0427,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介于2.7%~6.1%之间;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裸土地和耕地是本地区主要的泥沙策源地,恢复植被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能力;(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K值均值为耕地(0.056 3)显著大于荒草地(0.051 6)与林地(0.048 1)(P<0.05),荒草地与林地K值间差异性不显著;K值剖面分布一致表现为0~35 cm相对较小且变化较大,土下35~60 cm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0.
The pathway by which "Co and 137C3 got into Area, and the type of uptake in anima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0Co was taken up by gill and was transferred quickly to other organs through blood. There are more uptake pathways for 137Cs. The uptake of 60Co by Arca was mainly active transfer and the energy comes mainly from the process of biotic oxid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uptake of 137C3 by Arca was mainly a passive transfer, and for most organs the exchange through body-wall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