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21.
地震矩张量反演在地震快速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方法,对1996年11月~1998年1月发生于我国境内的10次MS5.2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快速测定,并以地震震源参数简报的形式将测定结果及时发送中国地震局震情值班室和有关省地震局,在大震的快速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天然和人为地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性、地方性数字地震台站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大学地球科学系合作开展“中美合作延庆一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地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该合作项目以北京西北的延庆一怀来盆地与东北辽宁的海城地区作为流动地震观测试验场,计划在现有台网的基础上,在近震源与区域性的距离上布设15套由STS—2型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加密观测,以改善在区域性距离上台距过长、不利于分析、解释、研究所观测到地震记录的状况。2002年秋,双方在河北怀来一带首先架设了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并随即投入观测。到2003年3月上旬,中方又在预定地点架设了另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目前,已建成的10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仪器运行正常,运用已获得的研究区内天然和人为地震的高质量记录,合作双方按照计划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3.
引言夏威夷-2观测站(缩写为H2O,参见http:∥WWW.iris.edu/GSN)1998年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海底建成(图1),使用AT&T公司的夏威夷-2退役海底电话电缆进行供电和遥测传输(Butler et al,  相似文献   
124.
李世愚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3,25(5):453-464
简述了1999~2002年中国学者在地震震源的观测、实验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他们对精确定位、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参数反演等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并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许多重要地震事件的破裂过程,并结合地面形变测量,研究了地震破裂与区域应力场、地质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之, 在实验和理论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在地震成因、地震发生的应力与构造条件、地震破裂动力学、岩石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成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125.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 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1021 Nm, 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为1.21020 Nm,爆炸分量为-5.91019 Nm. 震源机制主要是左旋走滑,带有很小的逆冲倾滑分量. 节面I走向为199, 倾角为82,滑动角为5;节面II走向为109, 倾角为85, 滑动角为172.P,倾角为2;T,倾角为10;B,倾角为80. 该地震的P波显示了明显的方向性效应. P波的这种多普勒效应表明,走向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单侧破裂的, 破裂传播方向几乎垂直于爪哇海沟走向.轴方位角为256轴方位角为64轴方位角为154   相似文献   
126.
德国大陆超深钻井注水诱发地震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毅敏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2,24(6):587-589
2000年8月21日~10月20日,德国大陆超深钻井(KTB)进行了为期60天的新一轮注水诱发地震实验.在对KTB台网所记录到的2 700多次地震的原始波形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对其中的237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定位时,先采用和达法剔除了误识的非KTB诱发地震事件;然后,使用大折刀法求得了台站偏差的最佳值,以及中误差和平均误差;最后应用Geiger法进行修定,从而保证了237个事件定位的中误差达到0.1 km的高精度.定位结果显示,在大于9.3 km(几乎是主井底的深度)没有发生诱发地震.这一现象表明,在这个深度,应力可能低于摩擦强度,以至于由注水引起的孔隙压力的变化不足以诱发地震;在这样的深度不存在可渗透的、取向恰当的断层.这个深度也可能是这一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的最大深度,即在这一相对稳定地区的板块内部,主井底已接近脆-延性转换带.并用实验室的结果和超深钻井中所观测到的热流值资料解释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7.
Tocelebratethe100Anniversar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now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andPhysicsoftheEarthsInterior,IASPEI),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fEarthquakeandEngi-neeringSeismology,Volumes1and2,werepublishedbyAcademicPressin2002and2003,respectively.ThisHandbookisoneoftheprojectsofIASPEICommitteeonEducation(nowCommissiononEducationandOutreach),incollaborationwith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arthquakeEngineering(IAEE).Thiscomprehensivereferencesumma…  相似文献   
12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是否影响了地球自转,答案是肯定的:是。但还有,对于任何地震,不拘其大小,对于涉及质量移动的任何世界性事件,从大气层和海洋的季节性变化到冰川融化和热带风暴,直至汽车在城里头转悠,都会影响地球自转。为了理解这一点只需要用到角动量守恒,然后将其应用于地球系统。  相似文献   
129.
用数字化宽频带波形资料反演共和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7,19(2):113-128
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6.9的地震.随后于1990年5月7日、1994年1月3日和1994年2月16日在同一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MS=5.5,6.0和5.7的余震.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上述地震的矩张量.结果表明,这4次地震的震源机制总体上比较接近,是以逆冲为主的、走向NWW、倾向SSW的断层,其标量地震矩M0分别为:MS=6.9地震,9.41018 Nm;MS=5.5地震,8.01016 Nm;MS=6.0地震,4.91017 Nm;MS=5.7地震,2.91017 Nm.反演结果还表明,这几次地震的震源过程明显不同,MS=6.9地震比较复杂,它主要是由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构成的,第一次事件从0 s开始至12 s结束,地震矩为4.71018 Nm;第二次事件从31 s开始至41 s结束,地震矩为2.51018 Nm;另外,在上述两次主要事件之间(12~31 s),还有一次较小的事件发生,地震矩为2.11018 Nm.与MS=6.9主震相比,3次余震的震源过程比较简单,其震源时间函数呈简单脉冲形状,表明这几次余震都是主要由一次连续的破裂构成.MS=5.5地震的上升时间为4 s,持续时间11 s;MS=6.0地震的上升时间为6 s,持续时间16 s;MS=5.7地震的上升时间约为6 s,持续时间13 s.   相似文献   
130.
台湾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自1891年以来台湾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当前状况,简要回顾自70年代以来海峡两岩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学术交流的发展。指出,两岸地震和地理物理学界的交流和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应当而且能够对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