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91.
前言1998年7月21~24日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主持,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举行了《1998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每隔两年AGU在美国或西太平洋国家举办一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邀请世界各国有关领域地球物理学家与会,交流和讨论西太平洋地区地...  相似文献   
92.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北部湾海域发生了MS=6.0和MS=6.1地震.运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格林函数,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两次地震的长周期体波资料,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都是以剪切位错为主的事件,它们都是在相同的构造环境下,受到同一断裂的构造运动所控制,在北西-南东向为主压应力、北东-南西向的主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连续发生的MS=6.0,6.1地震,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沿近北西-南东向碰撞有关.MS=6.0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MS=6.1地震的发生与MS=6.0地震的发生引起的应力场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3.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94.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级的使用规定是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本文从震级的科学应用和社会应用2个方面详细介绍震级的使用规定。  相似文献   
95.
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三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著,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根据15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用确定性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地面危害分布图进行了定量计算。震源和研究区域均用网格单元表示,网格点的间距取为0.2°。计算中主要的输入参量为该地区的地震目录、震源机制、地震活动水平、深部结构模型等。各个单元上模拟的理论地震图考虑到了来自不同地点的震源和传播路径的影响。计算获得了华北地区最大地面运动和设计地面加速度(DGA)的分布图。最大DGA值位于北京以东,达0.75g。该结果可对未来华北地区地震危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和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0,32(5):619-624
总结了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作者对国内MS≥5.5和国外MS≥7.0的32次地震的矩张量快速反演结果.其中绝大部分结果均在从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IRIS)数据中心下载数据后的2小时内发布.  相似文献   
98.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99.
IntroductionA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ji (Chi-Chi) town of Nantou County, Taiwan, China at 17h47min on September 20, 1999 (UTC). The origin time was determined to be 17h47min19s of September 20 UTC (1h47min19s of September 21, Beijing Time). The epicenter was determined to be longitude 120.80°E and latitude 23.86°N. It was reported that 2 333 people were killed, 10 002 people were injured, and thousands of houses collapsed which made more than 100 000 people homeless (Shin, e…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利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对滇西、滇东北、华北地区地震近场观洲所得到的资料计算了上述地区地震矩、震源尺度和应力降。讨论了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对各地区的震级标度进行了对比。按照布龙(Brune)公式计算得出2.0至5.5级地震的震源半径在0.2至0.5公里内变化,应力降的变化则在几巴到几百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