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镶边台地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芯、薄片、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建立了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层序地层格架,并研究了沉积相演化、分布规律。晚奥陶世塔中地区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组成的沉积型镶边台地。良里塔格组层序可划分出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共10个准层序组。前者包括准层序组1~4,为退积、加积准层序组,岩性以泥晶灰岩类为主、夹颗粒灰岩,局部发育生物灰岩。后者包括准层序组5~10,为加积、进积准层序组,岩性为颗粒灰岩、生物礁灰岩夹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时期,沉积范围逐步覆盖研究区,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的沉积范围相对稳定,开阔台地以滩间海、台内洼地等低能沉积亚相为主,台地边缘丘、滩沉积范围逐步扩大,出现镶边沉积特征。高位体系域时期,台地边缘沉积范围基本具有继承性,发育2~7期礁(丘)-滩的沉积旋回,形成礁滩复合体镶边特征;开阔台地大范围内为较低能滩间海沉积,局部发育2~4期丘(礁)-滩沉积旋回。该时期,台地边缘与开阔台地沉积地貌出现明显的高低分异,镶边台地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72.
7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计算是目前国际研究的难点。中国近年来发现了这类规模巨大的油气藏,储量计算始终是一个难题而未能有效解决。通过对塔里木油田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方法的梳理,结合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认识及缝洞型油气藏识别技术的进展,认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是强调缝洞单元雕刻(解决非均质性、合理的指导开发井部署)和储量参数的随机性。在了解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识别技术进展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油气储量评估经验,提出了塔里木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概率法储量评估方法。评估思路是发挥缝洞雕刻油气面积置信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孔隙度、饱和度样本点容量大的特点,合理建立其概率分布。缝洞雕刻和概率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合理地评估缝洞型油气藏的储量。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对象、裂缝处理方法、概率法储量计算高置信度确定性参数取值方法、概率法储量计算随机变量参数分布规律及合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和进展。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典型枓栱的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枓栱侧向刚度的退化规律.试验得出枓栱的力 - 位移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拟合出了力 - 位移的关系方程和枓栱恢复力模型,由实验结果给出枓栱侧向刚度的线性强化性能.研究结果为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5.
组构选择性孔隙是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油气储集层的重要孔隙类型,目前该类型的孔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分布特征仍不清晰。作者在前人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在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识别出7类主要组构选择性孔隙: 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粒间孔、窗格孔、生物体腔孔及格架孔。高频层序中,组构选择性孔隙在90%的礁(丘)滩复合体中上部的大气淡水渗流带—潜流带中成层集中发育,厚度10~40 m,且各类型孔隙纵向上分布特征不同。受研究区湿润的古气候、相对海平面的频繁波动、台地边缘礁滩相较大的沉积速率及较好的初始渗透性等因素控制,组构选择性孔隙的发育具有层位性、旋回性及区块差异性等分布规律。即组构选择性孔隙层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内沉积的良三段—良一段中;纵向上发育5期,主要分布在进积型准层序组6、8及9中,其次是加积型准层序组5、7、10;自东向西,各井区孔隙层数量、厚度及物性均逐步降低,主要孔隙类型由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及体腔孔逐渐变为以窗格孔、粒内溶孔及粒间溶孔。  相似文献   
76.
比较两种从龙须菜中提取总DNA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染色体DNA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从DNA的产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可以看出,CTAB法优于蛋白酶K法。实验对龙须菜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有Mg2+2.5mmol/L,dNTP100μmol/L,总DNA25ng,引物0.2μmol/L和Taq酶1U,经94℃变性1min,35℃退火1min,72℃延伸2min,35个循环,得到稳定的RAPD扩增图谱。  相似文献   
77.
藻红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高等植物的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而红藻、蓝藻和隐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藻胆蛋白包括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异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和藻红蓝蛋白(Phycoerythrocyanin,PEC)等,氨基酸序列和免疫交叉反应结果显示PEC归于PC之中。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PE,PC,APC在藻体类囊体膜上顺序排列,加上连接蛋白构成藻胆体,其结构如图1所示。藻胆蛋白能高效率地捕获光能并传递给光系统,光能传递的方向为PE→PC→APC→chla。对藻胆蛋白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78.
龙岗火山喷发特征与火山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隋建立  樊祺诚  曹杰 《地质论评》1999,45(7):319-324
龙岗火山是中国少数几个近代仍有喷发的活动火山区之一,在1700多平方千米火山区内形成100多个玄武质岩浆爆炸成因的火山锥和低平火口湖(龙湾),并有约1600 a BP喷发的金龙顶子活火山。龙岗火山岩是单一的粗面玄武岩,具有一致的化学成分,表明岩浆上升过程中很少演化,推测龙岗火山岩来自同源地幔岩浆。  相似文献   
79.
报道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ga)为材料,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用540nm激发,野生型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78nm和670nm,相对荧光强度FAPB/FPE的比值为1.50。几种材料的PE和APB荧光发射峰没有明显区别(不超过2nm),但两峰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差异。结果显示lv的FAPB/FPE比值最低,只有1.20,gr186的比值最高,为5.67,野生型中sa也比较高,为4.79。用670nm激发,野生型龙须菜的荧光社发光谱有5个峰,分别为499nm、540nm、568nm、614nm、650nm,与其吸收光谱一一对应。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产地龙须菜及真江蓠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都与其吸收光谱相对应。  相似文献   
80.
The red alga 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Bory) is an economically valuable macroalgae. As a means to identify the sex of immature 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technique was used to search for possible sex- or phase-related markers in male gametophytes, female gametophytes, and tetrasporophytes, respectively. Seven AFLP selective amplification primer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primer combination E-TG/M-CCA detected a specific band linked to male gametophytes. The DNA fragment was recovered and a 402-bp fragment was sequenced. However, no DNA sequence match was found in public databases.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primers were designed from the sequence to test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ex, using 69 male gametophytes, 139 female gametophytes, and 47 tetrasporophytes.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a good linkage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SCAR marker to sex. The SCAR primer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could reduce the time required for sex identification of 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by four to six months. This can reduce both the time investment and number of specimens required in breeding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