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床属海底喷气成矿,成矿流体温度为低温.矿床可划分沉积和热液改造两大成矿期,以前者为主.沉积作用形成的闪锌矿富Ga、Ge、Cd,浅色,晶胞参数小;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闪锌矿富Fe、Mn、In、Se,色深,晶胞参数大.  相似文献   
13.
矿床为高中温热液型锡石硫化物矿床,通过研究知道随成矿温度由高到低,成矿阶段由锡石—石英经锡右硫化物到锡石—方解石,锡石晶胞的轴长,特别是c轴长和晶胞体积都有增大趋势。锡石中含有Fe等杂质元素,它们可以类质同像代替Sn,由于这些元素离子半径小,类质同像代替结果导致晶胞变小。而在高温条件下,元素类质同像代替较易进行,这就造成了高温阶段形成的锡石晶胞小,低温阶段形成的锡石晶胞大。  相似文献   
14.
康古尔金矿床位于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韧性剪切带的南缘过渡带,矿床受脆-韧 性剪切带控制。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该金矿床石英的稀土元素、包裹体测温、化学成分、日 胞参数、红外吸收光谱及热发光效应等矿物学特征,总结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因信息和找矿标志。认为康古尔金矿床主要系中深成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物质具深源性,直接来自围岩火山岩。并指出了一定铝碱质量分数(0.0826%~0.3135%)、含水量As(0.  相似文献   
15.
对于离子型或以离子键为主的晶体,其光学和磁学性质可用晶体场理论解释。通过晶场微扰矩阵元的计算,可定量地确定晶场光谱谱带位置。以往资料无矩阵元的计算过程,只是给出了部分积分结果,这不利于在任何对称情况下晶场微扰矩阵元的计算。推导了中心对称矿物的晶场势能算符,计算了积分值,得出了矩阵元以系数Aλx,r^2和r^4的表达式。并以绿松石的结构数据为基础,计算了Cu^2+的晶场微扰矩阵元表达式中的系数Aλx,从而计算了各矩阵元,通过对称矩阵的对角化,最终求得绿松石中Cu^2+d轨道能量和晶体场谱带位置计算值。与实验资料对比,符合较好。因此,用晶体场理论和实验资料相结合可定量地阐明具离子键晶体的呈色机制。  相似文献   
16.
锌绿松石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锌绿松石是很少见的矿物,目前已知仅美国内华达州有产出。报道的锌绿松石样品采于湖北郧县云盖寺锌绿松石的杨柿沟矿点。经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研究,样品为含铜锌绿松石。这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新疆康古尔塔格金矿床的副氯铜矿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开寅  韩照信 《西北地质》2007,40(2):114-117
新疆康古尔塔格金矿发现的副氯铜矿,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X-衍射分析方法对其做了进一步的确认,通过副氯铜矿的差热分析数据,分析了副氯铜矿的形成条件,由其化学成分计算出晶体化学式。副氯铜矿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氧化带矿物学的内容,而且作为特征矿物,也可做为寻找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及金铜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马头滩金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中,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年龄与控矿的糜棱岩带的形成时代相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火山岩,成矿流体由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溶液组成。这些特征说明该矿床与剪切带之间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概括介绍泥炭最新用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开发试验的研完成果。具体包括泥炭原料的物化工艺性能评价和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原料选取、配方设计、生产技术及加工流程、农作物小区对比试验等。生产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技术与流程可以概括为将泥炭低温(<70℃)烘干10h,在碎样机上碎至100筛目。按比例用碳铵对普钙进行铵化处理,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搅拌均匀后,此时即制成掺合型泥炭多元稀土复混肥。若需造粒,可加入适量水润湿,经造粒机造粒,并烘干装袋即可。该肥料开发前景广阔,加工技术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施用它除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较一般无机复混肥平均增产11.12%)外,还可改良土壤,起到缓释和长效作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可望在发展无污染农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绿松石呈色机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矿物的成分、结构和键型是复杂的,所以引起矿物颜色变化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一种矿物的颜色往往是多种呈色机制的总效应。绿松石是一种白色玉石,即它的颜色是由自身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电子探针分析了不同颜色的绿松石的化学成分,从实验结果看出,绿松石的颜色主要由Cu^2 、Fe^3 离子决定,Cu^2 离子对绿松石的基色——天蓝色起有益作用,而Fe^3 起相反作用,二者含量多少决定了色调的变化特点。这与用晶体场理论和光谱实验观测解释的呈色机制是一致的。差热分析和热分析结果认为,吸附水和结晶水的存在对绿松石的颜色有一定影响:吸附水含量较高的样品,其颜色较深;当样品经300℃灼烧后(绿松石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由蓝变为黄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