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82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琼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068-4078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使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的5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双台站互相关方法获得Rayleigh(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周期5~34s范围内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短周期(5~12s)Rayleigh面波快波优势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快波方向随着断裂走向的变化而变化.周期16~26s快波优势方向与反映上地壳特性的5~12s图像总体图像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其中,滇中块体内易门断裂和滇中块体内东侧的普渡河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从NS向NW方向旋转;易门断裂以西呈NW向.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川滇块体受到青藏块体的南东向挤压作用.周期30~34s范围的各向异性,滇缅泰块体和印支块体,快波优势方向为NS和NNW向;而在滇中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有关.本文还开展了与体波各向异性的对比分析,通过与近震S波分裂、Pms转换波分裂和远震SKS、PKS和SKKS(以后简称为XKS)分裂的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周期的增大,得到的快波优势方向与XKS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趋向一致,与地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一定夹角.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壳幔各向异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2.
尾波干涉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卓  高原 《地震学报》2015,37(3):516-526
本文首先简述了尾波干涉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后介绍了尾波干涉方法在研究震源位置变化和监测散射体运移状态的相关应用与进展, 最后探讨了利用重复地震、 人工主动源和噪声互相关函数监测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尾波干涉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 尾波干涉方法基于尾波的多次散射特性, 能够提取震源位置与介质的细微变化, 其中介质的动态变化可为地震(火山)的孕育、 形成及发展提供研究思路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武都RZB-Ⅱ型钻孔式压容应变仪自1992年投入观测以来,至今已多次记录完整的地震波形。选取了1993年以来的中国西部地区所发生的几次7级以上强震,通过对震前武都应变资料的分析后发现这几次地震前武都应变资料均存在着显著的中、短临异常变化;并对出现前兆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4.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 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5.
依据措莫隆锡多金属矿区高山稀疏灌丛草甸下,花岗岩外接触带中2个矽卡岩(透辉符山矽卡岩和萤石透辉矽卡岩)残积风化壳垂向剖面系统取样、分析成果,揭示了高寒湖泊区矽卡岩残积风化壳中元素的表生活动性序列,探讨了其表生地球化学共性、个性及主要控制因素.在这些矽卡岩风化壳中大量地淋失了CaO和F,强烈地集聚了K2O、Na2O、SiO2、P2O5、Sr、TFe,和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Bi、Cu、As;TMn在多数风化层中被淋失;TFe从富有机质风化层中淋出,在低含有机质风化层中被强烈氧化析出;Al2O3、TiO2、Sn、Be等两性元素表生活动能力很大,Sn被较强烈淋失.Al2O3、MgO、Zn、B、Hg等在其含量很高或很低的母岩上覆残积风化壳中分别被淋失或被集聚,呈现出不同的表生性状.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Ag、Mo,在低含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比富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小得多.  相似文献   
36.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中东段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带.该区域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向.本文利用2005年9月-2010年9月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研究讨论张家口 渤海地震带中东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张渤活动带中部及以东区域总体的优势方向明显,为近EW方向.横跨张渤活动带两侧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显示,地震带北侧燕山隆起区内、地震带范围内和地震带南侧华北盆地内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均为近EW方向,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7.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  相似文献   
38.
西藏尼雄矿田日阿铜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尼雄矿田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中部隆格尔南木林岩浆岩带的北侧.日阿铜矿床位于尼雄矿田的东南端,矿体产于晚白垩世侵入岩与下拉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中,主要矽卡岩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蛇纹石、金云母、绢云母、硅镁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区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次为钙铝榴石;辉石以透辉石为主;金云母明显富镁贫铁,且富含挥发分F;闪石类矿物属钙角闪石系列;绿泥石富镁贫铁.推断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①干矽卡岩阶段,高温(>450℃)、低pH值、氧化-弱氧化;②湿矽卡岩阶段,温度降低,pH值和氧逸度逐渐升高;③氧化物阶段,温度进一步降低,pH值升高(碱性),氧逸度则呈降低趋势;④石英硫化物阶段,中等温度(200~300℃),高pH值(碱性),低氧逸度;⑤碳酸盐阶段,低温(160~203℃),低pH值,低氧逸度.此外,矿区还存在多金属矿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9.
张洪玲  高原  刘春生  魏磊 《黑龙江气象》2011,28(3):22-23,25
本文利用海拉尔、长春、哈尔滨1971~2000年总辐射资料和对应的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气候学计算公式,建立了各月总辐射模型,用2001~2009年哈尔滨站实测辐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模拟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评估泰来县太阳总辐射资源的状况。泰来县年太阳总辐射值为5281.2 MJ/m2,在全省处于高值区,可开发的潜力很...  相似文献   
40.
黑龙江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雷暴活动对全球水物质的重新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有关雷暴和闪电活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闪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