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蒿群落覆盖度是判断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程度严重与否的直接指标,其信息的准确获取有助于更为合理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本研究以Landsat ETM 为数据源,深入探讨了光谱混合分析过程中影像预处理、端元选取、光谱混合模型选择及光谱混合分析结果分析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案,进而进行了油蒿群落覆盖度的提取,并通过野外实测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提取的油蒿群落分量与实测油蒿群落覆盖度线性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88,因而研究区的油蒿群落覆盖度可以通过油蒿群落分量的线性变换得到。因此,光谱混合分析是提取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82.
高志 《地下水》2012,34(5):71-7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地下水开发技术提高,人类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地下水监测,认识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制订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措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地下水监测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工程,开创了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两部协同建设地下水监测工程的新机制。监测站网布设是本工程项目的基础,通过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站网布设原则和要求,解决站网布设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3.
基于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层剥蚀状况,将层序界面分为洼陷带内的平行不整合面、凹陷边缘超覆带的角度不整合面、旋转断块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和潜山顶部强烈剥蚀不整合面4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界面类型采用不同的剥蚀地层恢复方法,重建了辽河滩海海南—仙鹤地区关键构造期古地貌形态。研究发现海南—仙鹤地区发育下切谷、陡坡断裂坡折带、古凸起等多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整体呈现沟、梁斜列,下切沟谷和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物源面积大、物源方向与海南断层斜交等特点。古地貌对物源体系、层序构成和砂体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具有"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砂体平面上分布受断层坡折控制、纵向分布受体系域控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4.
海面的曳力系数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计算海气动量、感热和水汽通量交换必需的参数。基于在“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收集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 文章研究了10m风速和摩擦速度之间、10m风速和曳力系数之间、以及10m风速和动力粗糙度长度之间的参数化关系。结果表明: 曳力系数和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 动力粗糙度长度与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自然指数关系; 临界摩擦速度为0.83m·s-1, 临界10m级风速为23.69m·s-1。  相似文献   
185.
数字露头模型技术(DOM)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露头表面,建立由一系列结构多边形构成的初步模型体,进而在模型体上叠加露头剖面所有数字化地质信息,包括三维地面激光雷达数据、遥感图像、高精度灰度照片、探地雷达数据等露头地质剖面所有地质学信息数字化数据,实现多种地质特征综合解释与测量的数字露头模型技术,已在野外露头剖面上沉积体系三维储层建模、岩性分类、构造断裂精细解译等方面研究发挥作用。本文为准确刻画沉积体系砂体与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尝试利用数字露头模型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空间分布特征精确测量与描述,实测不同位置河道砂体储集性能,并利用探地雷达数据预测露头区域地下砂体形态特征,综合建立砂体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为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提供依据。数字露头模型显示:(1)潭家河剖面河道形态明显,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体,横向延伸192 m,最厚处约14 m,河道与围岩切割关系明显,内部为4期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复合正韵律;(2)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砂体呈孤立状,砂体侧向迁移,垂向多期叠加,砂体在探地雷达剖面上反射特征表明,地面之下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砂体也呈孤立状,横向迁移频繁;横向上不同期次砂体宽度分别为192.4 m、32.54 m、41.83 m以及79.97 m,厚度对应为14 m、4.52 m、3.85 m以及5.66 m,宽厚比平均为12∶1;(3)典型砂体储集物性解剖认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差,储集物性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河道砂体内每期砂体下部物性优于上部,中间优于两翼,单期河道砂体最厚位置处储集性最好,孔隙度最高可达8%,渗透率为0.13×10-3 μm2。  相似文献   
186.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和湖泊4种沉积相。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揭示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时空演化规律,归纳了层序格架内砂体发育与展布的特点。讨论了层序界线划分与以往地层界的区别及其实际意义,探讨了重力流沉积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7.
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景观分类与制图基础上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的景观格局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景观动态。库姆塔格沙漠地区以干燥的石质山地、干旱的沙漠、戈壁和盐化荒漠为景观主体,人工和天然绿洲面积很小;分布有3种景观要素组合模式,即库姆塔格沙漠西部地区的山地-洪积扇-湖盆模式、西湖地区的湖盆-戈壁荒漠模式和敦煌洪积扇上的人工绿洲发育模式。近30多年来景观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工绿洲面积增加了1倍多,盐生草甸有比较明显的减少。沙漠表现出比较明显扩展趋势的区域,一是沙漠东南部边缘部分,有向东、向南扩展的迹象;二是沙漠南部边缘部分,在强烈的东北风作用下有向阿尔金山上扩展的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8.
整合GIS的生态环境建模与EDS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生态环境的空间问题建模及模型集成机制,综合评述了环境建模及其应用软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模型与GIS集成的多种方式,重点讨论了当前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策略和研究热点,并结合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服务展望了未来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9.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分辨率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云南省大理州2008年6月的两次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但降雨强度和范围却不同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天气转折前,两次过程测站上空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的变化较相似,但有量值差异大、水平风垂直切变明显不同等特点。揭示了两次强对流天气在高层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因低层空间气流变化的剧烈和复杂程度不同而降水分布和降水特点不同的客观事实,并找出了强降水预报着眼点和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0.
南京河西地区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河西地区是南京市重点开发的新市区,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似,主要为长江高河漫滩地质地貌单元。本文选取该地区47个典型钻孔的岩土体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三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运用相关系数R(或测定系数R^2)检验Vs-H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根据计算的SD值选择较优的数学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线性相关关系显著,说明采用上述数学模型进行Vs-H回归是可行的。对两个工程场地进行剪切波速预测,并对场地类别作出划分,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经验关系是可靠的,符合当地岩土特征,在样本深度范围内有足够的工程应用精度,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