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珠江口是我国沿海地面沉降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长期地面沉降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质量和安全。针对传统InSAR在河口等沿海地区空间采样率不足的现状,采用基于KS检验和特征分解的DS-InSAR时序分析方法,获得了珠江口地区2015—2018年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并分析了几处沉降严重地区的沉降特征和原因。采用的DS-InSAR方法在沥青路面、裸土等非城市区域提取了较大密度的高相干点,提高了时序InSAR形变反演的精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域总体呈地面沉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匀,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和东南部为主要沉降区,最大沉降速率可达25 mm/a,珠江口西岸沉降相对东岸分布更广,沉降量更大。  相似文献   
112.
2019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婷  高辉 《气象》2020,46(1):129-137
为更好了解2019年夏季(6—8月)我国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利用气象要素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2019年夏季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和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并初步诊断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2019年夏季全国气温偏暖明显,降水总量接近常年,但旱涝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主要多雨区位于江南至华南及东北地区,云南和黄淮等地气象干旱长时间持续。东部季风区降水还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尤其是江南等地在夏季前期降水过程密集,涝灾严重,但后期急速减少,高温事件迅速爆发。华南前汛期和江南梅雨开始早结束晚。2019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非常明显。其中黄海至日本海持续维持的低槽造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略偏西偏南。这一低槽也是长江中下游少雨和江南多雨的直接原因。其在夏季前期位置明显偏南,和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位置的演变非常一致。但在夏季后期,随着这一低槽的减弱北移,副热带高压迅速北跳,也造成雨带从江南快速移动到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13.
11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南京市环保局监测数据,分析2014年春节污染天气背景,结合南京探空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这次春节期间的大气混合层高度、通风系数和逆温层特征。按照春节假期污染情况,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1月30日—2月2日,南京处于均压场里,空气污染扩散条件差,逆温层容易形成,污染较重。后期是2月3—6日,冷暖气流活跃,混合层厚度升高,通风系数增大,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强度锐减,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结果显示,混合层高度越低、通风系数越小及逆温层结越厚、越强,污染越严重。针对不同级别污染程度为四要素设立了定量化指标:当混合层高度低于1.0 km、通风系数小于2500 m2/s、逆温层厚度大于500 m、逆温强度大于2.0 ℃/100m,易出现中度以上污染;当混合层高度高于1.8 km、通风系数大于7000 m2/s、逆温层厚度小于200 m、逆温强度小于0.5 ℃/100m,不易出现污染天气,可为预报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5.
2016年和199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物理机制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多种大气环流、海表温度、积雪面积等数据,并利用个例对比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2016年汛期(5-8月)中国旱、涝特征及与1998年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了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1)2016年汛期中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各有一支多雨带。与1998年相比,这两年南方多雨带均位于长江流域,梅雨雨量均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但梅雨季节进程有显著差异,1998年发生典型的“二度梅”,而2016年梅雨结束后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主要降水区移至北方。(2)2016年5-7月乌拉尔山高压脊明显偏弱,而1998年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这与北大西洋海温距平在这两年前冬至春季几乎完全相反的分布型密切相关。(3)这两年5-7月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环流较为相似,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偏弱,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通量均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异常辐合区,这主要是受到了前期相似的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均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偏暖模态。(4)这两年8月环流形势有显著差异,2016年8月副热带高压断裂,西段与大陆高压结合持续控制中国东部上空,夏季风迅速转强,长江流域高温少雨。而1998年8月夏季风进一步减弱,长江流域发生“二度梅”。2016年8月MJO异常活跃并长时间维持在西太平洋地区,激发频繁的热带气旋活动,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转折有重要作用。而1998年8月MJO主要活跃在印度洋地区,使得副高持续前期偏强的特征。除海洋和上述环流差异外,2016年前冬至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冷源热力效应远不及1998年强,这可能是导致2016年夏季风偏弱的程度不及1998年,而2016年汛期华北降水较1998年偏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6.
我是七仙女,你呢?你就是那颗将要离我很近的彗星吗?你的眼睛真明亮。你长长的绿袍告诉我你来自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7.
Based on observed snow and precipit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winter snow cover day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following summer’s rainfal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er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especially more obvious after the 1980s.The pre-winter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years with more snow cover days and less summer rainfall i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almost the same.In years with more snow cover days,lower temperatures at the lower level over Northeast China are found in winter and spring.The winter monsoon is weaker and retreats later in these years than in those with fewer snow cover days.In spring of years with more snow cover days,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is observed over Northeast China,and anomalous northerly wind is found in eastern China.In summer of these years,anomalous northeasterly wind at the lower level is found from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and with less southwesterly water vapor transport,the rainfall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less than normal,and the opposite patterns are true in years with fewer snow cover days.In recent years,the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ter snow cove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ummer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an be used for summer rainfall prediction.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for summer rainfall.  相似文献   
118.
窦斌  高辉  杨凯华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283-287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互锚薄壁挡土墙,该挡土墙是在传统加筋土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钢筋为拉筋,两侧的挡土墙面板通过拉筋对称连接互锚。通过模型试验测试了该结构挡土墙面板后土压力的分布规律。挡土面板后土压力并不是呈线性分布,也没有表现中间大、两端小的三角形分布或曲线,即在挡土墙的墙底和墙顶土压力接近于 0、在挡土墙的中间土压力最大的分布规律,而是在距离挡土墙顶部 1/3h以上( h为墙高),挡土墙面板后的土压力分布完全呈线性分布,与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相似;但是在距离挡土墙顶部 1/3h以下位置,挡土墙面板后的土压力随着挡土墙高度的延伸,土压力基本保持不变,近似呈现一条竖线段。结果表明这种挡土墙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19.
月球取样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表层月壤采样和深层月壤采样。表层月壤采样一般使用挖、铲、夹、耙、吸等方式,而深层月壤采样一般使用钻取方式。通过采用和真实月壤特性类似的模拟月壤进行地面表层采样试验,主要针对挖取和铲取的方式,检测采样过程中模拟月壤和机具的相互作用力学参数,研究模拟月壤特性和采样方式对采样过程的影响,为后期进行月球环境下的模拟试验或计算机仿真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0.
为分析特低渗透砂岩的水驱油特征,揭示影响水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样 品进行了水驱油前后的T2谱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样品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T2谱呈双峰形态,两峰之间的交点在16.68 ms 左右,可动油参数对渗透率变化敏感;水驱油后T2谱右峰下降程度不同,左峰的下降与毛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关,发挥好毛 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38块样品的平均可动油百分数达到了57.62%,驱油效率为37.33%,还有约20.29%的 可动油没有被驱出,水驱油后的开发潜力仍然较大。物性、孔喉匹配关系、微裂缝发育程度、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是影响驱 油效率的主要因素。驱油效率与可动油百分数之间的对比结果从实验角度印证了核磁共振可动油百分数是驱油效率的上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