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MW7.9地震,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74个台的地震仪和陕西周至地震台的数字水位仪都很好地记录到了该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和止滑过程。分析GSN 74个地震台的记录后发现:汶川MW7.9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是一次多点粘滑错动过程,主要由四个子粘滑错动事件构成,整个粘滑错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86.6 s;地震的弹性破裂过程与粘滑错动过程同时进行,是粘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粘滑错动+弹性破裂"的机制。对周至地震台数字水位仪记录分析后发现:汶川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与P.N.Sundaram[1]作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结果一致,粘滑错动过程可细分为粘结(stick)和滑动(slip)二个过程。汶川地震在止滑过程中激发出了长周期勒夫面波(XsQ)和瑞雷面波(XsR)。研究粘滑震相有助于认识震源的粘滑错动过程,研究止滑震相有助于预判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72.
张雪梅  黄辅琼 《中国地震》2019,35(3):584-588
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暨庆祝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活动于2019年7月8~1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举办了各学科研讨会、联合研讨会和交叉学科研讨会,有关专家阐述了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关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地外行星探测、地震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开展了改选理事会、颁发奖励、评选会士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73.
74.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县发生了8级地震。为纪念新疆富蕴地震87周年,2018年8月10–13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度联合学术交流在新疆富蕴举行。本次交流活动共设6个专题,围绕6个专题征集了162篇学术论文祥摘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第8期;来自地震系统内外28家单位共110余名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16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大会邀请报告和专题交流报告;25名年轻代表张贴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其中7份获优秀张贴报告奖。学术交流期间,组织了富蕴地震断层现场科学考察,举办了以“富蕴地震及其破裂特征”、“数值地震预测与地下云图”的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整个学术交流活动在严肃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75.
北京时间2017年9月3日11:30发生在朝鲜的核试以其大当量而震惊全球。以William Walter和Douglas Dreger为首的科学家立即在12月即将于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学术年会上召集了一个特别的专题进行研讨。中国科学家也针对该次核试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位移场模拟结果认为,本次核试的影响范围在110 km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地壳运动测量资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本文作者于核试后第2天,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中距离分别为335 km和420 km处发现了2口承压井水位出现幅度分别为50 mm和7 mm的显著阶跃变化,两井均位于鸭绿江断裂西侧。如此明显的大幅度的核试诱发井水位变化尚属首次监测到。本文仅报道对该观测现象的客观性所做的初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及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2021年9月13—17日在云南省大理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暨第十届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换届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的27个单位的89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学术交流设置了8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113篇,会期交流报告40篇,其中口头报告21篇,张贴展板19篇;21篇口头报告中,大会特邀报告1篇;从19篇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报告6篇,最佳设计创意报告1篇。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以“临震的过程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报的瓶颈问题”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大会闭幕式后还特别针对本次会议中来自行业内外的各种预报方法涉及的相关问题组织了跨学科融通式讨论。充分而积极的讨论不仅增加了行业内外地震预报科研工作者的了解,同时,在对强震临震预测瓶颈问题与突破瓶颈问题途径方面达成了共识: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为平台,以多学科多方法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料与模型、实验、理论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不断推动强震临震预报技术瓶颈问题的解决。按照中国地震学会的要求,完成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换届,对到会的委员代表颁发了聘书。大会不仅重视学术交流,还兼顾了科学传播的普及,利用当地的科普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了永胜古地震破裂遗址的现场科普学习;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科普馆的有利条件组织了对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对日常分析预报资料的来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强化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1 研究背景 全球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科学家对地震发生机理仍未厘清.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诸多地震理论,弹性回跳理论认为地震来源自断层运动,相变说认为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的深部岩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激发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地壳运动相对剧烈的板块边界区域(师皓宇,2020),但均有与之相悖的现象.在诱发地震的各种机制中,应力被认为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岩体应力状态改变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断层和围岩介质系统的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断层突然失稳滑动,储存在断层—围岩介质系统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但难以解释断层间的慢滑移或深源地震现象.文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地质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断裂带在应力触发后的应力状态,探索应力触发和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师皓宇等, 2019),揭开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78.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or forecasting in China during 1999~2002, especially focused on mid-short term prediction methods with approaches of seismicity, crustal de-formation, electromagnetism, ground water and the analysis by synthe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to the practic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79.
引言地震是地球内部主要由板块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破裂过程。在地震过程中,断层上的应力以复杂的形式变化,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势能(应变能和重力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与势能的比值就是地震效率,由地震  相似文献   
80.
一种前兆异常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学忠  黄辅琼  吕晓健 《地震》2000,20(3):25-28
给出了一种地震前兆预报效能的检验方法,以北京板桥水位观测资料为例,通过与随机异常和以一定时间间隔周期出现的均匀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对比,对其异常的预报效能进行了系统检验。 结果表明,北京板桥水位观测5日均值,通过维纳滤波后的残差值高于1倍均方差异常,对张北—唐山一带中等以上地震具有一定预报效能。以异常出现后80天的时宽做预报,此时 R 值可达0.43,可信度为70%以上。这一方法可用于对其他前兆观测台站或单测项预报效能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