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6-912"专题有关成果,对甘肃省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内陆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中、高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对水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降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山区到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间的相互转化,并且由径流源区的山区到河流下游的平原,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及地下水的流动模式亦不相同:即由降水与冰雪融水下渗所形成的山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形成地表径流进入盆地;而河流在进入盆地或平原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又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平原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地带后,由于含水层土壤颗粒变细,导水性减弱,形成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沿沟壑呈泉水大量溢出地表,汇集成泉沟进入河流而转化成为地表水。在冲、洪积扇以下的冲积平原上,潜水含水层土壤颗粒细,地下水埋藏浅,径流水平流动缓慢,地下水以垂向水量交替为主。在自然状态下,冲积平原下游直到尾闾湖;洪水季节(洪水季节外,河川径流量很小甚至没有)河流泻洪通过河道补给地下水,余水进入尾闾湖。正是水量不大的河水及其所转化形成的地下水维系着西北内陆干旱地河流下游地区的绿州的存在和这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目前,在上游地区大规模发展经济、开发水资源的情况下,随着地表径流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地下水得到的补给减少,许多地方泉水量减少甚至枯竭,原来的泉灌区被迫变为井灌区。冲积平原下游即使在洪水季节也很难接受上游地表径流的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死亡,土壤荒漠化。因此,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总结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不同类型最优化的水资源利用模式,这将对今后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可能是暴雨,最佳观测地在东亚"的预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对流星雨的现代研究。几年来,对狮子座流星雨的观测和研究,是在全国狮子座流星雨联测小组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这包括使用目视方法、照相方法和无线电方法的观测,以及组织广大天文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的观测。我们的确也观测到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如流星雨的纤维结构、尺度分布和质量密度分布的变化等等。我们发展了数据处理方法,将处理其它天文观测数据的"时间窗"方法移植到了流星雨的数据处理中。这一方法如今在流星雨研究中已经在世界上普遍使用了。我们还提出了流星雨的质量流参量ZHMR,它对于今后流星雨的观测比较和预报可能更加有用。在雷达观测方面,我们观测到了1998年所期待的流星雨强度主峰。在此主峰过了大约18h之后,又观测到了地球电离层的反常爆发。从1998年连续两天狮子座流星雨不同的表现,以及从全国不同地区的观测得到的流星质量分布系数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大、小2种不同粒子的混合流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测到的现象。从天体力学的基本公式出发,我们发现流星群轨道升交点和其母彗星轨道升交点之差,不仅与当时的抛射速度,而且与彗星抛出这些尘埃粒子时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关。对于1998年的观测,最可能的是这些粒子是  相似文献   
63.
土质边坡稳定性评价进化遗传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贺军  王忠  刘浩吾 《山地学报》2001,19(2):180-184
对进化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使得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同时,引入与边坡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坡角、坡高、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七个因子,建立了适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多因素相关进化遗传算法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64.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相似文献   
65.
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介绍了小口径冲孔灌注桩的设备组成、施工工艺、桩身特征、以及设计与施工特点,同时,文中结合两个工程实例介绍了该桩型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深层搅拌桩施工可以引起周围土体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的变化.其影响机理为高灵敏度粘土的触变性,土体劈裂,化学加固剂的侵入与渗透,胶结作用及固结压密.室内模型试验证明搅拌桩施工可以在周围土体引起约2倍桩径的土性变化领域.在此领域内含水量降低,pH值上升.此领域内先是强度下降,但7天内强度恢复,28天后强度增加3成.  相似文献   
67.
目的: 通过2003年国际地球物理大会(IUGG)了解国际上关于地球断面成像和灾害预测的某些主流的信息,向读者提供前缘信息. 资料和方法:本文所概括和摘录的信息来自 2003 IUGG Program & Abstracts 光盘, 选择其与本刊密切有关的内容供交流.结论:火山喷发与洪水的预测可以为预测地震有所借鉴;对于地下物理参数的三维探测,成像演示,其分辨率的增加会引起预报模型发生质的变化,利用高精度的三维速度结构以改进火山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68.
南黄海Heuksan盆地的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中的南HEUKSAN盆地是一个介于矩形到菱形之间、大小大致为32 km×13 km的盆地.这个盆地有两个最厚的沉积中心;一个在盆地西部中央,地震双程到时2.2 s的部位;另一个在盆地东部中央位置.二者之间以中央隆起相隔.盆地的地震剖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生代到三叠纪时期的前地堑相沉积,新生代的地堑充填沉积及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的的内凹沉积.地堑充填时期的沉积可以分为两个地震层序A和B.层序A和B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到4个亚层序.在南HEUKSAN盆地利用地震层序学的方法对上始新统地震剖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古水流大部分是从盆地的西部流入的.因此推断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地区,其次来自于盆地的北部.顶积层为三角洲相.根据反射地震剖面的连续性、振幅和反射频率等在上始新统的地震剖面上划分出4个地震相带.地震相A区主要位于两大沉积中心部位.为三角洲前缘泥砂.相带B位于沉积区的西北边缘为平坦三角洲的沙砾.相带C2沿着南部的盆地边缘断裂带分布,为冲积扇.结论认为:始新统的地震解释剖面表明当时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物来自西北的陆源区和南HEUKSAN盆地的西北部.在盆地的南部边缘,沿着盆地的边界断层发育有冲积扇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9.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显微CT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微观病理显微诊断的空间分辨为微米数量级。目前医学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0.35mm,已能满足宏观病理学诊断的要求。如何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再提高到微米水平,即可清晰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微细结构,从而满足现代医学临床病理诊断金标准的要求。目前工业CT(ICT)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5-20微米,从而为提高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引述用工业微焦点CT机首次对小动物组织进行显微成像的结果:提出应用微焦点X线源,以及采用钨酸镉集成电路CCD检测技术,进一步缩小检测元器件探头的尺寸和增加检测器探头的数目,可以提高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应用电子束快速扫描技术,可以提高医学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动态的水平;应用双能X线束扫描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度分辨率,如果未来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微米级(显微CT),时间分辨率达到毫秒级(动态CT),密度分辨率能观察到神经细胞有兴奋时,胞内钙离子浓度的瞬态上升1000倍,即成为显微动态和功能CT,就可以观测人脑神经元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动态兴奋和时空编码过程,对进一步研究人脑的记忆和思维认知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使用新开发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通过一系列模型实验,研究岩石中预制断层面几何特征和力学非均匀性对地震前兆产生的影响。模型使用5个具有不同均质度的岩石样本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均质度岩石破坏在地壳中会产生不同的地震前兆现象。在一些区域,可以观测到明显的前兆,而在另一些地区却很难观测到明显的前兆现象。模拟结果与实验观测和自然界实际观测结果由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