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8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1363篇
测绘学   487篇
大气科学   1180篇
地球物理   1542篇
地质学   2833篇
海洋学   740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540篇
自然地理   8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太湖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石建华 《湖泊科学》1994,6(2):166-170
通过1990—1991年东太湖的水文、水质、底质和生物凋查,对其水质作出评价并探求营养现状。结果表明:东太湖的水质状况良好,营养状况已进入中富营养状态叶。  相似文献   
992.
施得旸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23,39(3):453-471
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和前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流体对地震预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导致无法根据地表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准确预测地震。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下流体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总结,介绍地下流体研究的几种经典模型,分析了地下流体在地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并探究流体前兆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鱼类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对鱼类寻找适宜的产卵、索饵等功能性栖息地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游泳行为量化,而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坝址处利用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遥测技术对松新电站过鱼对象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开展监测,考虑监测过程中水文情势变化对过坝后上溯行为的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构建了耦合多因素(流量、水温、河道涨落水率、昼夜节律、肥满度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利用AIC模型准则筛选出最优模型参数,识别了影响鱼类过坝后上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短须裂腹鱼在松新鱼道的上溯效果显著优于河道;(2)水温及河道涨落率是影响短须裂腹鱼过坝后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3)水温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负相关,当水温超过短须裂腹鱼最适温度后,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呈递减趋势;河道涨落水率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正相关,其中涨水情势下短须裂腹鱼河道成功上溯的概率高于落水,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涨...  相似文献   
994.
高宇  任实  王海  吕超楠  赵汗青 《湖泊科学》2023,35(2):662-672
泥沙淤积问题直接影响着三峡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综合效益的发挥,研究其入库水沙特性对于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入库水沙输移特性及来源组成变化,重点研究了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的三峡水库高洪水期入库水沙特性。结果表明:2003—2021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集中于汛期的高洪水期,2013年以后该现象更为显著,泥沙来源也由金沙江为主转变为嘉陵江为主。寸滩站洪峰流量高于50000 m3/s的高洪水期三峡入库沙量显著大于30000~50000 m3/s区间的高洪水期,三峡水库泥沙调度关键在于上游发生编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上游沱江或嘉陵江等支流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易引起高洪水期入库水沙出现“小水大沙”的特点。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高洪水期入库泥沙大幅减少,中小洪水调度期间泥沙淤积量也大幅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泥沙精细化调度和长期高效使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太湖典型植物氨基酸组成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湖两个不同湖区(东太湖和贡湖)各选择了8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水生植物和1种陆生植物全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15种氨基酸的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来源氨基酸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区域植物体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s)的平均含量为861.6±182.96μmol/g,贡湖区域植物体中THAAs平均含量为700.0±232.3μmol/g;不同类型植物体中THAAs的含量大小依次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是THAAs的主要组成部分,这5种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太湖植物中THAAs所含的氮元素对植物总氮的贡献在30.7%~94.7%之间,是植物体氮元素的主要组分,也是内源氮输入的主要来源.东太湖区域采集的植物样品中各氨基酸的浓度比例与东太湖水体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但与沉积物氨基酸组成较吻合,表明东太湖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和氨基酸是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6.
地震前兆台网的运行直接影响产出的观测数据质量。观测数据平均连续率和平均数据完整率可以反映地震前兆台网的运行质量。对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试行期间(2014年)及正式启动后2015年度的观测数据质量,从以上2个指标进行分析,并对比原有仪器运行质量,可知背景场项目试运行期间,各学科台网投入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符合相关要求,总体质量良好,观测仪器可以投入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997.
地震现场救援要素众多,部署分散,为了统一管理救援要素,综合展示救援态势,设计一种基于B/S架构的地震应急救援态势标绘系统,采用Google Maps API v3实现前端Web GIS功能,加载谷歌地图,标绘震情灾情和救援要素信息,通过AJAX方式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保存要素信息或者获取服务器端数据,系统设计聊天室功能,登录用户可以在线实时交流。本系统对使用环境要求低,支持多种移动终端,适合地震现场人员使用,实现了分布式要素标绘功能,是地震现场救援行动的有效辅助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998.
将地形数据经过坡度计算,利用坡度与vS30相关关系,计算宝鸡地区场地近似vS30。为了得到接近实际的波速分布,借助宝鸡地区钻孔资料,研究选定区域内vS30近似值与实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差异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估算的vS30进行修正,进而得到接近实际的vS30分布,并给出基于NEHRP的宝鸡地区场地分类。  相似文献   
999.
Previous failure analyses of bridges typically focus on substructure failure or superstructure failure separately. However, in an actual bridge, the seismic induced substructure failure and superstructure failure may influence each other. Moreover, previous studies typically use simplified models to analyze the bridge failure; however, there are inherent defects in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compared with using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3D)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Conversely, a detailed 3D FE model requires more computational costs, and a proper erosion criterion of the 3D elements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a multi-scale FE model, including a corresponding erosion criterion, is proposed and validated tha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omputational costs with high precision by modelling a pseudo-dynamic test of an reinforced concrete (RC) pier.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eismic failures of a continuous RC bridge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FE modeling method using LS-DYNA are performed. The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the bridge, various connection strengths and bidirectional excitations are consider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ailure of the connections will induce large pounding responses of the girders. The nonlinear deformation of the piers will aggravate the pounding damages. Furthermore, bidirectional earthquakes will induce eccentric poundings to the girders and different failure modes to the adjacent piers.  相似文献   
1000.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海东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中定于该断裂带附近(36.5°N,125.2°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