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0篇
  免费   6760篇
  国内免费   9607篇
测绘学   4778篇
大气科学   3471篇
地球物理   5114篇
地质学   17473篇
海洋学   5029篇
天文学   496篇
综合类   2362篇
自然地理   4104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1690篇
  2021年   2132篇
  2020年   1687篇
  2019年   1995篇
  2018年   1744篇
  2017年   1616篇
  2016年   1620篇
  2015年   1974篇
  2014年   1863篇
  2013年   2323篇
  2012年   2488篇
  2011年   2491篇
  2010年   2388篇
  2009年   2253篇
  2008年   2174篇
  2007年   2017篇
  2006年   1931篇
  2005年   1644篇
  2004年   1246篇
  2003年   936篇
  2002年   1046篇
  2001年   917篇
  2000年   685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5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通过将车流量的增大或减小转化为路长权重的变化。将交通流量的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用解决最短路问题的Dijkstra方法,给出交通流量实时最优控制的可行性模型及其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 of ocean wave breaking as a non-Bragg mechanism on backscattering cross-section and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s (MTF) of radar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Bragg resonance theory and parametric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al effect of wave breaking on backscattering cross-section is not more than 20% except for the small incident angle of VV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e.m.) wave but is significant for HH polarized e.m. wave. Breaking waves lead to increase in the modulus of tilt modulation MTF and the larger the wind speed, the faster the increase. For large incident angle, the modulus of tilt modulation MTF with wave breaking decreases quickly with incident angle for HH polarization and approach to that without wave breaking for VV polarization. The hydrodynamic MTF increases 30%-60% when considering wave breaking and the increase is larger for HH polarization than for VV po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彗星中尘埃粒子的充电机制 ,带电特性和平衡电势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彗星尘埃的破碎特性和临界半径 ,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 ,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 ,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 ,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 ,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 ,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 ,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 ,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 ,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 ,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 ,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 ,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甘新蒙北山地区成矿带划分和基本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甘新蒙北山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在时空上的联系性等综合研究分析基础上,运用新理论、新认识,以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将本区划分为3个Ⅲ级成矿带、11个Ⅳ级成矿带,并对Ⅲ级成矿带特征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矿产勘查和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进一步就主要矿床(点)、构造单元、矿种、赋矿建造、控矿因素、成矿类型、成矿时代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各Ⅳ级成矿带在区域上具有相对稳定的展布范围,具有相同的构造环境和成矿条件、类似的矿种和成矿时代,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比性,并且各成矿带具有一定的潜在找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藏北高原西北部结则茶卡湖泊及其沿岸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其为一个富含硼、锂、钾、锶的封闭型盐湖,沿岸海拔4 850 m拔湖325 m有一条明显的高位湖岸线,该湖岸线到湖面之间有六级湖积阶地发育,六级以上阶地保存零星。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 BP(T2)、(38.0±3.5)ka BP(T4)和(41.6±3.2)ka BP(T5)。湖面下降的幅度是藏北高原迄今所知最大。根据湖面平均下降速度推算高位湖岸线和高位湖积层的形成年龄在(120~90)ka BP,与东部的纳木错和西部的甜水海基本一致,说明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初期有一个明显的泛湖期。大约100 ka BP结则茶卡湖面开始下降,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演化是在封闭体系干旱环境下进行的,盐湖形成于14 ka BP左右,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可能为自西向东逐渐变为干寒。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介绍了湘西州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征,指出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湘西州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发展该州经济的合理之举,进而提出了保护和开发该州地质旅游资源的8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In the previous paper (on et al. 1999, hereafter Paper I), we investigated the wavelength-dependence of four colltribution functions (CFs) derived from dmerent formal solutions andreferring to different emergellt quantities in the unpolarized case. Because one cannot generallyassign a single formation region to the whole line band in a real stellar atmosphere, e.g., the solaratmosphere, instead, the line formation region can be defined as the layers deviating farthestfrom t…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rosion and acquire basic data of conditions on hillslope without vege tation, a sprinkling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on a bare slope in Mt. Tanakami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apan. Based on the mea surements of runoff, mean soil erosion depth, and sediment yield, etc. ,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rosion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1) The occurrence of sediment discharge is interrupted; (2) Surface runoff is a saturated overland flow; (3) The mean soil erosion depth is thick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n Mt. Tanakami;(4) Sediment discharge process is detachment- lim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