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8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711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681篇
地球物理   725篇
地质学   1809篇
海洋学   392篇
天文学   164篇
综合类   334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高世玉  张廉强 《中国地震》1995,11(3):204-211
本文根据白家疃台60年代以来的短周期地震记录图,分析了区域震相的强度比。研究表明:Sn/Lg波的强度比波传播路径上岩石层热结构、热状态及强地震活动等均有相关性,并就这种相关性对于强地震成因及其预测研究的直接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22.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构造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克东  王莹 《地质学报》1995,69(1):16-30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包括两个构造带。内带由裂解的古陆碎块组成,其北部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有关,南部与古太平洋演化有关。外带由中生代地体组成。它们是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洋壳碎块与晚中生代的深海沟堆积组成的混杂体带。古亚洲洋封闭后到现代太平洋板块活动前,即由泥盆纪到侏罗纪曾存在过另一个大洋-古太平洋,其洋底扩张活动形成了上述的构造带。晚侏罗世后本区发育左旋平移断裂系,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形成了大陆缘火山-  相似文献   
323.
西南天山构造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高俊  肖序常 《地层学杂志》1995,19(2):122-128
西南天山造山带可划分为伊犁中天山、中天山南缘、南天山和塔里木4个构造地层区。伊犁中天山区出露早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及晚期地台型稳定盖层。中天山南缘区产出一套早古生代变质俯冲杂岩。南天山区早古生代为陆坡、陆棚相被动陆缘沉积,晚古生代发育洋壳建造。塔里木区北部出露中晚元古代“优地槽建造”的变质结晶基底和早震旦世后稳定盖层。  相似文献   
324.
论述了岩体损伤力学在岩体力学中的地位,并从细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对岩体损伤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见解,认为分形几何是研究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25.
地震科技信息的积累和应用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地震信息工作在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地震工程应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地震科技信息的重要性,发展这一事业,本文就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科技信息的内在联系,地震科技信息的运行机制及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26.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王琪  唐晓玲 《气象》1995,21(3):7-10
选择了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和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弱降水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发现暴雨类冷涡其暴雨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发展阶段,而非暴雨类冷涡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成熟阶段;暴雨类冷涡与其南侧的副热带低值系统联系密切,非暴雨类冷涡的这一特点不甚明显;暴雨类冷涡的两个降水中心分别出现在系统东侧偏南和南侧偏东一些的地,距系统中心大约300-400km和700-800km,这些区域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菜  相似文献   
327.
文章将周期结构原理与导纳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了带复合结构单元的有阻尼的有限周期系统的波传播和振动特性,得到了有限周期结构自振频率的一般表达式。  相似文献   
328.
本文研究了金厂峪金矿太古代斜长角闪岩中构造岩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根据片岩带内存在纯片岩地段、片岩带内有岩墙和两种含金脉体地段所呈现的无对称分带性、岩墙和脉体的接触关系,论述了断裂构造性质、控矿作用、热液充填期次、成矿时代;指出产于斜长角闪岩中的金矿床,并非都形成于太古代,在冀东燕山准地槽内应注意燕山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29.
Based on research on the “Xinyu-type” Sinian iron deposit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metamorphosed iron deposits in Jiangkou and Qidong of Hunan, Sanjiang and Yingyangguan of Guangxi, Longchuan of Guangdong and some other areas in Fujian, the authors have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metamorphosed late Precambrian iron ores widespread in south China may be roughly assigned to two ore belts, namely the Yiyang-Xinyu (Jiangxi)-Jiangkou(Hunan)-Sanjiang (Guangxi) ore belt or simply the north ore belt, and the Songzheng(Fujian)-Shicheng (Jiangxi)-Bailing (Longchuan of Guangdong)-Yingyangguan (Guangxi) ore belt or the south ore belt. Tectonically, the former lies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angnan Old Land”, while the latter along the northwestern border of the “Cathaysian Old Land”.
  2. Iron deposits of this type occur exclusively in the same interglacial horizon of the Sinian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 Above and below the ore bed there lie the glacial till-bearing volcanic-sedimentary layers.
  3. Based on sedimentary features, the iron form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ilica-iron-basalt formation, silica-iron-clastic rock formation, silica-iron-tuff formation and silica-iron-carbonate rock formation, which progressively grade into each other.
  4. Iron ores were formed at the late stage of late Proterozoic rifting in neritic environments, with their distribution governed by the rift valleys on the margins of the “Jiangnan Old Land” and “Cathaysian Old Land”. Consequently, intense mafic volcanism as well as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of palaeocontinent during rifting provided material sou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iron deposits. Meanwhile, warm and humid stationary nerit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south China great glacial period constitutes favorable palaeoclimatologic and palaeogeographic conditions for the deposition of iron ores.
  5. The iron formations have undergone regional metamorphism of greenschist-amphibolite facies.
To sum up, the late Precambrian banded iron ores should be of metamorphosed volcano-sedimentary type.  相似文献   
330.
本文通过对阿隆岗日——喜马拉雅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性某些特征的初步研究,提出本地震带已积累了一个8级地震的能量。根据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趋势来看,在其东缘,于1985年前后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