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5篇
  免费   5756篇
  国内免费   7699篇
测绘学   2577篇
大气科学   6730篇
地球物理   7962篇
地质学   15417篇
海洋学   3770篇
天文学   1345篇
综合类   3629篇
自然地理   4240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426篇
  2022年   1400篇
  2021年   1600篇
  2020年   1288篇
  2019年   1572篇
  2018年   1746篇
  2017年   1607篇
  2016年   1881篇
  2015年   1641篇
  2014年   1963篇
  2013年   1909篇
  2012年   1873篇
  2011年   1930篇
  2010年   2038篇
  2009年   1926篇
  2008年   1787篇
  2007年   1691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252篇
  2004年   936篇
  2003年   935篇
  2002年   891篇
  2001年   939篇
  2000年   1087篇
  1999年   1481篇
  1998年   1183篇
  1997年   1122篇
  1996年   1037篇
  1995年   905篇
  1994年   783篇
  1993年   707篇
  1992年   560篇
  1991年   446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306篇
  1988年   270篇
  1987年   149篇
  1986年   141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98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64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式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阐明了具有相似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同一时期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盆地,应具有相似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一切都是由近似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即:地球深部动力所诱发的远源板内应力、地幔底辟等因素所控制的,再一次证明了裂谷类型的沉积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指明了在我国东部原裂谷系中开展油气普查勘探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72.
在分散度不同的区域内进行区域采样用于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应用此方法测定硫酸根离子的线性范围为200.0~3000mg/L;进样频率为12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70%  相似文献   
973.
连续两届国际深部地震讨论会成果累累。对深部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几类专门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方面是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学应用于陆缘、陆壳与壳幔过渡带等地质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4.
常规处理方法往往漏掉一些有价值的薄油气储层。利用频率域反槽积方法、贝叶斯反褶积方法、反褶积与光滑滤波组合(DFSN)方法和分辨率匹配与非线性拟合方法对测井曲线进行了提高纵向分辨率处理,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可提高1~4倍,一些结果得到了证实,为准确地定量评价薄储居提供了较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975.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而现今的北祁连造山带的缩短和抬升则为喜马拉雅期再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6.
在分析下庄铀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包体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水-岩相互作用原理对该矿田成矿热液的水源进行了详细探讨。其结果表明,下庄铀成矿热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6.90‰~-9.80‰(SMOW)、δD=-30‰~-85‰(SMOW)位于已发生氧漂移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范围。水-岩同位素交换后,岩石的δ18O值明显降低,显示出与岩石相互作用的古地下水具有相当低的δ18O值。不同水-岩比值条件下同位素交换结果证明下庄成矿古水热系统具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大气降水与岩石交换后热液的δ18O计算(-8.26‰~+1.53‰)与成矿期热液的δ18O值(-6.54‰~+1.43‰)相吻合。证据表明下庄铀矿田成矿热液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977.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978.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相似文献   
979.
陆相渐新统划分中的问题及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始新世-渐新世界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同位素年龄被确认为34Ma,北美哺乳动物年代表已据此重新厘定。通过对哺乳动物群的分析和对比,论证了我国原认为是早渐新世的乌兰戈楚期和呼尔井期的时代应改归晚始新世,原认为是中渐新世的三达河期的时代应为早渐新世。在亚洲始新世-渐新世的界线不是在乌兰戈楚期之末,而是在呼尔井期与三达河期之间。  相似文献   
980.
黔中三叠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1-145
通过对黔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在二叠系—三叠系过渡层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韵律层,并通过岩性岩相、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认为过渡层中韵律层是远源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产物,并据古生物、沉积学、地层学研究将过渡层归属于三叠系。原安顺组下部“大汪段”之上、下发现大量牙形刺化石,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将“大汪段”归入大冶组。黔中—黔南中三叠统陆源碎屑体系的物源来自江南古陆;菊石、双壳类化石层是浊流作用形成的事件沉积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