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7篇
  免费   1357篇
  国内免费   2068篇
测绘学   810篇
大气科学   1639篇
地球物理   1621篇
地质学   3689篇
海洋学   1437篇
天文学   397篇
综合类   741篇
自然地理   101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568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81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51.
城市地铁,特别是区间隧道暗挖施工,由于从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下面穿过,施工中的土体变形、水位下降和施工崩塌将会对其上的市政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不利甚至严重的影响。施工中进行防灾监控量测可及时发现这些不利影响,确保施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因此施工防灾监测工怍是城市地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广州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至公园前站区间隧道,埋深16~25m,其上建筑物密集,部分十分陈旧,隧道采用矿山法暗挖通过。文章从监测的规划、项目设置、观测手段、方式方法、资料处理及成果分析等几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叙述,观测项目齐全,数据连续、完整、详实、很有规律性,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层分析。系统而全面的防灾监测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地铁施工的顺利完成。防灾监测工作非常成功。监测工作经验值得类似工程监测借鉴。  相似文献   
252.
GP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天文  吴琳  李家权 《山地学报》2004,22(6):713-718
探讨了应用GPS技术进行滑坡监测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向阳技校滑坡的实际监测资料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论证。并通过对几年来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了滑坡体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和对该地区地表以及位于滑坡体上的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滑坡预测模型,进而利用该模型和监测数据对滑坡进行了预报,从而对该地区的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3.
基于分层的面状地图符号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面状符号的结构特征和实现机制 ,提出了基于分层的面状地图符号设计方法 ,把面状符号分为若干层 ,每层采用一种填充方式 ,并在基于VC 的Cartosymbol软件中实现。结果表明 ,该方法既便于地理现象的表达 ,又便于计算机实现。  相似文献   
254.
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 (MLS)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适于MLS的GIS应用服务器和信息设备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 ,给出了GeoSurf的WAP和J2ME的两种解决方案 ,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5.
时间动态地图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就时间动态地图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动态地图由于表达空间维数的增加,使得地图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更加完善,并且作为物质模型,动态地图的可视化应与空间认知的计算机表达紧密融合。在制作时间动态地图时,不同的视觉变量具有不同的动态表现能力,根据时态现象的特征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256.
基于图论的树状河系结构化绘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树状河系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图论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图论的河系结构化绘制模型的建立,利用图论的思想描述了河系的结构并建立其自动符号化模型,阐述了主流、流向自动确定和结构化绘制实现的详细算法,并对通用图形数据格式DXF文件记录的河系数据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257.
对闽东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以及不同形势、不同云型下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闽东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理因素、土壤植被等有关,平均而言,沿海干旱明显多于内陆山区;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最大而且强度级别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夏季,台风型(T)、弱流场型(R)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势天气型,Cb、Cu、Sc云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夏旱期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8.
This paper discusses surface displacements, surface strain, rocking, and energy partitioning during reflection-of-plane waves in a 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The medium is modeled by Biot's theory, and is assumed to be saturated with inviscid fluid. A linear porosity-modulus rela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on sandstone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Biot's model. Numerical results in terms of angle of incident waves and Poisson's ratio are illustrated for various porosities and degrees of solid frame stiff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solid frame stiffness controls the response of a fluid-saturated porous system. A poroelastic medium with essentially dry-frame stiffness behaves like an elastic medium, and the influence of pore fluid increases as dry-frame stiffness is reduced. The effects of a second P-wave become noticeable in poroelastic media with low dry-frame stiffness.  相似文献   
259.
Before the 1980s, El Ni?o was believed as the sea surface warming along the coast of Peru in South America. As the positive anomaly strengths, the warm water expands westward along the equator to form large area of anomalous 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asmusson and Carpenter (1982)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ea surface warm wa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wind field[1] during ENSO cylce. However, this canonical El Ni?o was questioned by 1982-1983 warm episode and later dat…  相似文献   
26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Ⅵ) by anaerobic bacteria, Shewane//a putrefaciens, is first reported here in China.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 and pH =7.0-7.4, corresponding to a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andstone-hosted in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formed in Northwest China's Xinjiang. Bacteria adopt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occur extensively in natural environment. Our study shows that nano-crystal precipitates of uraninite quick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ithin one week. It was found that the pitchblend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andom arrangement of uraninite nanocrystals (2-4 nm) in 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tural pitchblende in which uraninite nanocrystals are arranged in order. Finally,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uranium biomineraliz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posits is discussed. Our investigation may supply a technical train of thoughts for bioremediation of nuclear-contaminated water environments and for underground dissolving extraction of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o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