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8篇
  免费   2131篇
  国内免费   3268篇
测绘学   1465篇
大气科学   1879篇
地球物理   1847篇
地质学   5446篇
海洋学   1744篇
天文学   205篇
综合类   935篇
自然地理   1586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643篇
  2021年   742篇
  2020年   611篇
  2019年   699篇
  2018年   648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582篇
  2015年   689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876篇
  2011年   839篇
  2010年   791篇
  2009年   814篇
  2008年   790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668篇
  2005年   539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静  汪小蔓 《测绘科学》2007,32(3):94-95,98
本文从Servlet技术出发,探讨了Servlet技术在Web GIS服务器实现上的优势。针对目前分布式Web GIS中面临的数据和信息的分布存储、地理信息难以整合、多用户并发访问瓶颈等问题;探讨了通过构建Servlet服务链来实现分布式Web GIS的体系架构,基于Servlet服务链的分布式空间数据的调度与管理,Web GIS服务器端GIS Servlet服务链的构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多Servlet服务链在Web GIS中分布数据处理,服务中多用户并发访问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2.
差分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分VLBI通过交替观测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将共同的误差因素从观测量中扣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相对定位,因而在深空探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差分VLBI高精度的实现要求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的角距很近,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讨论设计了差分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利用多颗参考源的观测内插出目标源的非几何时延修正,放宽了对目标源和参考源的角距限制.该方案在S波段对目标源非几何时延的修正精度可以达到1 ns水平.  相似文献   
993.
球面菱形格网因其几何结构简单、方向一致、径向对称等特性,在空间操作和数据集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纬线环法”构建了球面四元三角剖分模型,分析了该方法带来的格网单元面积变形及其位置分布,发现该模型的三角单元面积变形具有“锯齿状”分布特征,即相邻的上下两个格网单元总是一大一小交替分布,而且变形方向一致。据此通过合并上下两个相邻三角形格网单元,构建了一种近似等面积的菱形剖分模型。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其他球面菱形格网生成方法,该方法计算简单、格网单元方向一致(长轴沿南北向分布);同时,格网单元的面积变形更小、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994.
全球GPS测站垂向周年变化统计改正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彦博  孙付平  朱新慧  刘婧 《测绘学报》2018,47(10):1337-1345
对GPS测站坐标进行非线性变化的研究和建模,是削弱测站非线性运动的有效途径。由于导致测站坐标非线性变化的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未能建立一个包含多种机制影响的理论改正模型来削弱测站的非线性运动。本文基于全球近500个实测的GPS测站垂向坐标残差时间序列,研究发现了测站垂向坐标周年项的全球分布规律,并分别针对南北半球构建了两个基于实测数据的周年变化统计改正模型。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统计改正模型能削弱全球大部分GPS测站30%~50%的垂向坐标残差。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卫星轨道理论中的奇点问题,对拉格朗日/高斯无奇点卫星运动方程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从原始拉格朗日和高斯运动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出发,考虑圆轨道、圆赤道轨道和赤道轨道3种奇点情况,推导了一种新的拉格朗日/高斯无奇点卫星运动方程,并探讨了方程的连续性。该方程消除了零因子,解决了卫星运动方程的奇点问题。  相似文献   
996.
双极化SAR数据反演裸露地表土壤水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较高精度地获取大范围地表土壤水分,提出一种基于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即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从而得到土壤水分。首先通过AIEM模型数值模拟和回归分析,得到一种新的组合粗糙度,然后模拟分析得到土壤水分与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关系,从而建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组合粗糙度、土壤水分的经验关系。利用ASAR C波段双极化雷达数据,基于经验关系和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即可实现土壤水分的反演。经过黑河流域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具备良好的相关性(R~2=0.778 6)。与以往同一区域研究成果比较,文中的方法反演精度有所提高,更适用于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  相似文献   
997.
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可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的监测与定量评估。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覆盖可见光—近红外650—800 nm,在~685 nm与~740 nm表现出两个形态不同的荧光峰特征。基于~685 nm荧光峰的叶绿素浓度反演算法较为成熟,但在高悬浮物和高叶绿素浓度的水体中,算法的有效性不足。基于叶绿素荧光在氧气吸收谱段(O2-A)的填充作用,水体遥感反射率光谱~761 nm峰值中包含有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信号,能用于水体叶绿素浓度的估算,但该反射峰形态特征还取决于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本研究基于不同光谱分辨率的大气吸收谱线特征,模拟了水体遥感反射率光谱(750—775 nm)上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的信号响应特征;分析了利用遥感反射率(~761 nm)计算叶绿素荧光的原理,阐明了不同光谱分辨率条件下水体叶绿素荧光信号在反射光谱上的形态变化规律。采用水面以上测量法获取的离水光谱辐亮度,包含了水面的菲涅尔反射信号,由于真实的菲涅尔系数难以准确测量,这给基于~761 nm处遥感反射率峰值的荧光信号估算带来不确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假定菲涅尔系数为0时,虽然~761 nm叶绿素荧光信号与其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统计关系,但却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的影响,在低浓度叶绿素水体中表现明显,在高浓度叶绿素水体中,影响相对较小;准确估算菲涅尔系数,有助于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影响。对基于遥感反射率~761 nm叶绿素荧光信号的深入探讨,将能推动未来水体叶绿素荧光的识别与利用。  相似文献   
998.
“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全面保护"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对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本底。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方面开展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状况、太阳能资源分布、水资源平衡、主要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对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监测区域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陆上区域。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999.
目前,一些基于变分的Pan-sharpening方法是通过梯度下降法极小化能量泛函来实现融合,但梯度下降法在靠近极小值时收敛速度会减慢。若变分模型中包含有L1范数的不可微项时,梯度下降法存在鲁棒性不高、计算复杂的问题。该文根据L1范数能保持图像的几何纹理、分裂Bregman对含有L1范数的泛函收敛速度快的特点,在已有的变分模型基础上,将L1范数加入到模型中,构建能量泛函代价函数,并通过分裂Bregman迭代极小化能量泛函。在Worldview-2数据集上的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生成同时具有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  相似文献   
1000.
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water content in garnet is critical to quantify the transport of water to the deep mantle by the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beyond the breakdown of hydrous phase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and contents of water in garnet.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OH in garnet requires independent calibration using an external method, as OH absorbance is mineral and composition specific. To obtain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structural hydroxyl in garnet, a combined study of spectrometric analyses by FTIR and a method combining a thermal conversion elemental analyser with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TC/EA-MS) was carried out for fourteen gem-quality natural garnet crystals with variable compositions. The obtained 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were 9322 ± 338 and 240 ± 26 l mol−1 cm−2 for grossular- and spessartine-rich garnet and pyrope-almandine garnet,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previous studies. A new 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689 ± 177 l mol−1 cm−2 was obtained for pyrope-spessartine garnet. The large variation in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dicates it is controlled by both garnet composition and OH-absorption bands. The obtaine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re only appropriate for certain types of eclogitic garnet, and more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eclogitic garn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