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滨海湿地地质环境演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芯的沉积学观测、微古分析、14C测年,同时结合历史记录及遥感资料,分析了本区末次冰后期以来的沉积序列,重建了近10ka以来古环境演变过程,分析了古环境演化对滨海湿地演替的控制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了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湿地形成演替规律,总结了从水生系统、浅海湿地系统、潮滩湿地直至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向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式。同时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与老黄河三角洲演化模式进行对比,提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会加速和改变湿地地质环境演替进程和方向的一般规律。笔者等还进一步提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855年之后湿地演替速率明显加快,约达8~33倍。古环境的重建与滨海湿地响应机制研究可更清楚地理解湿地如何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包括海平面上升,从而为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导向。  相似文献   
102.
多平台热带气旋表面风场资料在台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纯怡  吴立广  田伟  刘青元 《气象》2016,42(11):1315-1324
本文利用2007-2014年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多平台热带气旋表面风场资料(Multiplatform Tropical Cyclone Surface Wind Analysis,MTCSWA)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区域内共210个编号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TCSWA资料中的最大风速(V_(MAX))相较最佳路径强度偏弱10%~15%,对于较弱的台风存在一定的高估。最大风速半径(R_(MAX))与台风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且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由于R_(MAX)与台风的强度有关,对于强度达到强热带风暴以上级别的各个海区内台风其结构差异不明显,而对于强度较弱的台风(强热带风暴以下)其最大风速半径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差异。对台风各级风圈半径的分析结果显示:7级风圈半径通常是东部大于西部,而10和12级风区半径没有这种现象。利用MTCSWA的内核区高分辨率对1215号超强台风布拉万分析发现,在其内外眼墙置换过程中,内外眼墙之间的距离(R_2-R_1)逐渐减小,内眼墙的风速(V_1)逐渐减小,而外眼墙的风速(V_2)逐渐增加,且在此过程中伴随有台风强度的短暂波动。最后结合MTCSWA资料和数值预报讨论了一种台风结构参数的客观估计方法,其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R_(MAX)和各级风圈半径均有一定的估计能力。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和强水汽辐合中心对中尺度大暴雨的产生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4.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2007年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相似文献   
105.
晚奥陶世北秦岭弧后盆地放射虫组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智林  华洪 《地质学报》2000,74(3):254-258
陕西渭北地区旬奥陶世裂陷成深水环境9,构成北秦岭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接受了一套碳酸盐岩斜坡相沉积。在其下部地层首次分离出一个保存良好,属种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化合Inanibigutta aff.inconstans-Syntagentactinia biocculosa组合,计有7科、14属、23种、4新种,以Inaniguttidae、Haplentactiniidae、Polyentactinii  相似文献   
106.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enables us to evaluate the various human emotions at places from a statistical perspective by applying affective computing. In this study a novel framework for extracting human emotions from large‐scale georeferenced photos at different places is propose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s based on spatial clustering of user‐generated footprints collected from social media websites, online cognitive services are utilized to extract human emotions from facial expressions using state‐of‐the‐art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Two happiness metrics are defined for measuring the human emotions at different places.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ramework, we take 80 tourist attractions around the world as an example and a happiness ranking list of places is generated based on human emotions calculated over 2 million faces detected from greater than 6 million photos. Different kinds of geographical context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emo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ults show that much of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at different places can be explained by a few factors such as openness. The research offers insights into integrating human emotions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of place in geography and in place‐based GIS.  相似文献   
107.
简单介绍了微波全息测量的原理、用于微波全息测量的接收机系统,然后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对该接收机系统相位稳定性的测试,指出了当前接收系统的主要问题。并对接收系统的改进做了两种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8.
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跟踪一次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MCS)初生、发展、减弱的演变全过程,对地闪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粗化"格点处理,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地闪活动特征与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回波顶高(ET)等雷达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MCS强雷暴演变过程中:①总地闪数的96.7%集中落在CR为45~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在CR大于60 dBz的强回波区域内地闪总数却很少;地闪密集中心的位置与CR大于等于50 dBz的强度中心常常重合;②地闪密集中心与VIL中心常常不重合,常落在VIL高值中心的边缘或落在VIL为20~30 kg.m-2的区域中;在VIL小于20 kg.m-2的地方存在较为活跃的地闪。在VIL大于40 kg.m-2等值线范围内出现的地闪总数较少,在VIL大于50 kg.m-2的强中心几乎没有地闪出现;③单位时间间隔6 min内的地闪总数随回波顶高的变化并不明显,但与回波顶高于11 km的面积范围有着很好的正相关,表明组成MCS的云塔达到较高高度的水平面积对地闪活动的激烈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9.
马斌  庞清媛  施爱菊 《化工矿产地质》2011,33(2):100-107,116
德保县通怀锰矿矿山建设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地下平硐采矿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并引发地面崩塌、滑坡、地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大,危险性中-大等;地下平硐采矿,遭受井巷冒顶及井壁片邦,危险性中等;03线以西生活区遭受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在基本查明矿山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  相似文献   
110.
Previous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focused mainly on the mesoscale structure of the principal rainband in tropical cyclones with a relatively coarse model resolution. In this study, the principal rainband was simulated in a semi-idealized experiment at a horizontal grid spacing of 1/9 km and its convective-scale structure was examined by comparing the convective elements of the simulated principal rainband with previous observational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vective scale structure of the simulated principal rainband is well comparable to the observation.  The azimuthal variations of the convective scale structure were examined by dividing the simulated principal rainband into the upwind, middle and downwind portions. Some new features are found in the simulated principal rainband. First, the overturning updraft contains small-scale rolls aligned along the inward side of the outward-leaning reflectivity tower in the middle portion. Second, the inner-edge downdraft is combined with a branch of inflow from the upper levels in middle and downwind portions, carrying upper-level dry air to the region between the overturning updrafts and eyewall, and the intrusion of the upper-level dry air further limits the altitude of the overturning updrafts in the middle and downwind portions of the principal rainband. Third, from the middle to downwind portions, the strength of the secondary horizontal wind maximum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a low-level maximum of the tangential wind collocated with the low-level downdr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