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4篇
  免费   1305篇
  国内免费   2053篇
测绘学   730篇
大气科学   1069篇
地球物理   1296篇
地质学   3829篇
海洋学   984篇
天文学   189篇
综合类   511篇
自然地理   70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407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2003~2010年吉林省春季土壤含水率数据及相关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讨论吉林省春季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春季0~3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总体上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1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空间差异最大;土壤层之间的距离越近,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越好,东部10 cm深度与其他层次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好于中西部,中部相比东部和西部而言,各层次之间土壤含水率相关性最差。研究还发现,田间持水量和降水量是影响吉林省土壤含水率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田间持水量对中部和东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而降水对中部和西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92.
中国降雪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刘玉莲  任国玉  于宏敏 《地理科学》2012,(10):1176-1185
利用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中国25oN以北范围内降雪量、降雪日数、雪带分布和各强度降雪的气候学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雪季长度与年降雪日数在东部呈纬向分布,大兴安岭北部最长(>210 d),长江以南最短(常年无雪或偶尔降雪);在西部青海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北部最长(>300 d),滇、川、藏交界处及新疆自治区北部较长,南疆较短(<60 d)。年降雪量东南部最少,东北和西北北部较多(>30 mm),青海和西藏降雪量最多(>60 mm)。平均降雪强度江淮一带最大。②根据雪季降雪频次划分中国的雪带,东北大部、内蒙自治区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秦岭等地区为常年多雪带;长江以南的滇南、四川盆地、江浙沿海等地区为永久无雪带;其余地区为常年降雪带和偶尔降雪带。③不同区域各级降雪日数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都是暴雪日数最少,大雪日数其次,小雪日数最多;但中雪降雪量占总降雪量的比例在东北北部、华北、西北、新疆、东南、青藏高原东部等区域仅高于小雪降雪量,而在黄-淮地区仅次于暴雪降雪量。④降雪年内分配在东北北部、西北、新疆、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都呈双峰型,最多雪时节在早冬和晚冬、早春,隆冬时节并不是降雪最多时间,黄-淮和东南地区呈单峰型,东南地区峰值更陡。⑤总降雪日数和除暴雪外的各等级降雪日数与地理位置关系较明显,在中国东部主要随着纬度升高增加,在中国西部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升高,东部和西部的总降雪强度都减小,西部的小雪强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993.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994.
李明财  任雨  熊明明  杨艳娟 《地理科学》2012,(12):1538-1544
设计暴雨是区域防洪排涝和城市市政排水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区域安全和城市运行的重要问题。利用天津站和塘沽站完整的分钟降雨量资料以及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其它台站的降雨年最大值资料,推求了各台站的暴雨强度公式,分析了天津市城市化对设计暴雨强度的影响,以及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化对设计雨量有明显的影响,城区重现期1a的暴雨强度有降低的趋势,而重现期3 a以上的暴雨强度有所增强,而且城市化效应在不同环城区域存在明显的一致性,环城四区排水设计在重现期1a及以下时对城市化影响应有所考虑,而3 a以上重现期设计雨量采用中心城区暴雨公式是安全的;滨海新区3个区域各历时不同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均高于中心城区,尤其是塘沽远远高于中心城区,滨海区域采用全市统一的暴雨公式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是不安全的,宜采用滨海新区各区县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相似文献   
995.
中国东南部5—8月持续性强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准双周振荡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1979—2009年夏季(5—8月)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南部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伴随的低频大气环流形势,利用超前滞后合成的方法对该低频信号的来源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双周低频振荡,低频降水事件(持续性强降水)在6月10日前后和7月1日前后发生的次数较多,持续5d的低频降水事件降水量占总低频降水事件的比例最大。在低频降水事件发生时期,中国东南部在低层是很强的低频气旋式环流,而在中国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则是强大的低频反气旋,同时低频的水汽从孟加拉湾北部以及中国南海、菲律宾海一带输送到长江以南地区强烈辐合上升;此时在高层一个低频反气旋控制中国东北部地区,该低频反气旋与其西侧的低频反气旋以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低频气旋相互配合,使得长江以南地区高层强烈地辐散,加强了低层的上升运动。在超前低频降水7d左右时,大气低层在150°E洋面附近开始出现低频反气旋,逐渐加强并向西移动到达中国东南沿海,而在中国南海一带的低频气旋则向西北移动到长江以南地区,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有一个明显的西伸过程,高低层相互配合最终导致低频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6.
任永建  万素琴  肖莺  刘敏  孙善磊 《气象学报》2012,70(5):1098-1106
利用WCRP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阶段3的多模式数据(CMIP3数据),模拟分析基于A2、A1B、B1排放情景下华中区域2011-2100年平均气温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出气温线性变化趋势.模拟冬季增温速率略高于夏季,但夏季增温速率与观测序列呈相反变化趋势;总体能模拟出华中区域气温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模拟数值偏高.3种情景下21世纪末华中区域平均气温的增幅(相对于1961-1990年)分别为3.7、3.4、2.0℃.21世纪中叶前夏季增幅大于冬季,21世纪末冬季增幅大于夏季;两个时间段内春、秋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7.
In the summers of 1998 and 2010, severe flood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lthough an El Niño event took place preceding each of the summer floo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ummer floods and the two El Niño events were identified. The 1997/98 El Niño is a conventional one with strongest warming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 whereas the 2009/10 event is an El Niño Modoki with strongest warming in the central Pacific. In this study,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SRA) in the two years were first compared based on the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RA was found.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the difference,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 particularly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ticyclone (WNPAC),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d the low-level air flow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years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display that the WNPAC was stronger in 2010 than in 1998, along with a northwestward shift, causing weakened southwesterly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intensified southerly in eastern China. This resulted in less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more from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East Asia. Subsequently, the rainband in 2010 shifted northward. The difference in the WNPAC was caused by the anomalous ascending mo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ing location in the two El Niño events. Furthermore, the role of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modul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as investigated by conducting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using GFDL AM2.1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Atmospheric Model).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e with the observed monthly SST and the other with June SST persisting through the whole summ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well reproduced the primary differences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 in the two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El Niño events has shaped the rainfall patterns in the two years of 1998 and 2010. At last, the case of 2010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e of historical El Niño Modoki events,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El Niño Modoki varies from case to case and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previously revealed.  相似文献   
998.
Daily temperature records including daily minimum, maximum,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from 19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during 1951–2000 are analyzed from two perspectives: (a) long-term persistence in direction of time varies, and (b) standard deviation in direction of amplitude varies. By employing the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DFA), we find all the temperature records are long-term correlated, while the exponent α obtained from DFA varies from different districts of China due to different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outhwest monsoon, subtropical high, northeast cold vortex,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etc. After we tak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nto account, a new index χ?=?α?×?σ, which has been proposed recently, can be obtained. By further rescaling it as $ \chi = \overline \chi - {{1} \left/ {5} \right.} \times {\sigma_{{\overline \chi }}} $ , we find an obvious change of χ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ime series, from which the whole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are comparatively consistent with dry/wet distributions in the south–north areas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999.
2011年8月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2011年8月我国气候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西南干旱和热带气旋活动偏少两大气候异常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夏季风偏弱和水汽条件较差等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中部型拉尼娜事件的滞后影响和印度洋偏暖的影响是西南干旱的重要外强迫条件。南海对流活动偏弱,菲律宾以东季风槽位置偏北,热带气旋活动区域垂直风切偏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等因素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偏少。  相似文献   
1000.
2011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东  李修仓  任福民  徐良炎  袁媛  龚志强 《气象》2012,38(4):480-489
2011年,全球气温偏高,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暖年,是近60年来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年份中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4月,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9月又一次拉尼娜事件生成。年初,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暴风雪频繁袭击北美地区。西欧和中国东部出现严重春旱。夏季,非洲东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而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严重。全球极端偏暖事件主要出现在欧洲西部和西北部、南亚南部、东亚中西部、北美东南部等地;极端偏冷事件主要出现在东亚、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美国东北部和西部等地。而南美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国东南部、日本、澳大利亚北部、非洲西部等地出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事件和台风活动是导致东南亚洪涝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巴基斯坦洪涝主要与印度洋正位相偶极型海温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