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8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1520篇
测绘学   685篇
大气科学   612篇
地球物理   768篇
地质学   2553篇
海洋学   753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22篇
自然地理   56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375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The association of seasonal timing of 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 events(SFWs) in spring and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and minor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events(SSWs) in midwinter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covering 1958–2012.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nsity and occurrence of winter SSW events can largely affect the timing of spring SFWs. Specifically, the SFW onset dates tend to be later(earlier) after the occurrence(absence) of winter major SSWs.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r absence of minor SSWs does not change the frequency of early and late SFWs. A parallel 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anomalous circulation and planetary-waves between major SSW and minor SSW winters indicates that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polar jet) will keep being anomalously stronger 30 days after major SSW onset. And the associated significant negative Eliassen-Palm(EP) flux anomalies can persist for as long as 45 days after major SSW events. In contrast,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ound the occurrence of minor SSW events can last only a few days. To further verify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SSWs on the seasonal timing of SFWs, composi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spectively for the 21 major-SSW years, 15 minor-SSW years, and the 15 non-SSW years. Generally, planetary-wave activity in the extratropical stratosphere tends to be stronger(weaker) and the westerly polar jet is anomalously weaker(stronger) in major-SSW(non-SSW) winters. But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planetary-wave activity is weaker(stronger) accompanied with an anomalously stronger(weaker)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In spring after minor-SSW years, however,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and the westerly polar jet exhibit a state close to climatology with relatively gentle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962.
A method to identify the P-arrival of microseismic signals is propos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intrinsic timescale decomposition (ITD). Using the results of ITD decomposition of observed data, information of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can be determined. The improved ratio function of short-time average over long-time average and the information of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re applied to the time-frequency-energy denoised signal for picking the P-arrival of the microseismic signal. We compared the proposed method with the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based on the denoised signal resulting from the best basis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d the single-sca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avelet transform.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method is mor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for identifying P-arrivals of microseismic signals.  相似文献   
963.
噪声分析一直是地震资料信噪比得以改善的重要基础方法。可控震源向地下输入瞬时低能量信号, 易受到可控震源系统内部以及背景中的瞬时脉冲噪声(如电噪声、震动噪声等)的干扰。用于提取有效信号的相关检测方法将脉冲噪声的干扰范围扩大, 严重影响了对可控震源有效信号的提取。为了从理论上分析脉冲噪声对可控震源相关记录的干扰, 通过仿真实验, 系统分析了单点脉冲和多点脉冲噪声对相关记录中可控震源信号的干扰程度和特点。结果表明, 可控震源相关记录中的信号主要受脉冲噪声强度、所在时间位置以及可控震源非相关记录脉冲点数比例三方面因素影响, 脉冲噪声所占记录的比例大于2.5%且平均强度高于100时, 相关检测后的可控震源信号会完全被噪声淹没。  相似文献   
964.
华北克拉通古老大陆地壳组成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鞍本、冀东、鲁西、阴山等早前寒武纪典型地区和深部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历史。揭示出鄂尔多斯地块本身强烈卷入了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3个>2.6 Ga古陆块。  相似文献   
965.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相似文献   
966.
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铜镍总储量达百万吨,是我国重要的铜镍矿集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成矿带的东段和中段,而本文选择成矿带西段的典型岩体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东天山铜镍成矿带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以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为代表,可分为四种岩相:闪长岩相、辉长岩相、橄榄辉长岩相和橄榄岩相,其中橄榄岩相为主要含矿岩相。白鑫滩岩体橄榄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86.4±1.6Ma,与岩体含长辉石橄榄岩(~278 Ma)相差~7 Ma。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样品主量元素投影点都处于主要造岩矿物化学成分之间,表明岩体的主量元素主要受堆晶矿物控制。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的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与东天山典型成矿岩体相似,均具有明显的Nb,Ta亏损,且具有较高的ε_(Nd)(t)值(+6.01~+8.9,t=286 Ma)和ε_(Hf)(t)值(+11.62~+16,t=286 Ma)。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岩浆源区是软流圈上涌导致被俯冲事件改造的交代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岩体橄榄石Fo值与Ni的关系表明岩浆在橄榄石结晶过程中存在硫化物熔离。模拟计算表明上述岩体母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在深部与新生的岛弧地壳发生5%~15%的混染后达到了硫饱和,造成了硅酸盐岩浆PGE的亏损。分离结晶和地壳硫的加入是导致岩浆在地壳层位发生二次熔离的主要因素。不同岩相的年龄数据表明大草滩和白鑫滩岩体形成于多期次岩浆作用,有助于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铜镍矿体。对比可得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西段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年龄和硫化物饱和过程与东段和中段的成矿岩体相似,故成矿带西段有寻找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67.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 《地质学报》2017,91(11):2456-2472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存在3期古元古代侵入岩浆活动:早期虎皮峪辽吉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119±16Ma,富硅、富碱、低铝、低钙及负Eu异常显示其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低Sr高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很低,与减薄的地壳有关;第二期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1892±16Ma,富硅、富钠、高铝,Na2O/K2O1.35及无Eu异常或正Eu异常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中—高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较高、深度较大,与碰撞后加厚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晚期南台子石英二长岩成岩时代为1850±11Ma,富碱(Na2O+K2O=11.32%~11.93%),里特曼指数δ=4.78~7.20,属碱性岩,低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中等,深度大概40~50km,是造山作用完成后板内伸展背景下的产物。上述3期岩浆事件对整个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早期辽吉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早期弧后伸展阶段;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则代表古元古代晚期碰撞后地壳加厚阶段的产物;南台子石英二长岩属后造山花岗岩,标志着辽东地区克拉通化的完成,开始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68.
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发育的一条大型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发育糜棱岩、超糜棱岩以及强直片麻岩等强变形岩石。通过对剪切带内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剪切带的位移量计算、石英的分维数计算、石英颗粒的差异应力以及应变速率的估算等多种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位移量为38.3~41.1km;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统计数据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6,动态重结晶颗粒边界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分维数为1.207~1.302之间,从剪切带的核部向边部,颗粒粒径和分维值的变化是逐渐变大的。石英的分维值反映出石英的动态重结晶与剪切带密切相关,变质变形由剪切带核部向边部逐渐减弱。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差异应力值为23.583~46.983 MPa之间,应变速率为1.70×10~(-11)~9.74×10~(-11)s~(-1)。通过对比剪切带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粒径、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可以发现,差异应力与应变速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都随着从剪切带的核部到边部慢慢变小;而石英的粒径则与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表现出负相关性,从剪切带核部到边部,随着石英粒径的变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变小。差异应力越大,导致石英颗粒的受力强度越大,变形越强,表现出来的就是应变速率越强。从显微构造变形角度来研究认识该剪切带,对揭示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69.
1961-2015年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RClimDex v1.1软件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最长连续无雨日数(CDD)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吉林省CDD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99 d·(10a)-1,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波动变化,线性趋势不显著。吉林省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小值。绝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存在3 a和12 a左右的周期变化,3 a左右的主周期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除CDD随经度、海拔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外,其他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随经度、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70.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碎屑岩岩石、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都指示早侏罗世磨山组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指示磨山组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华南板块,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可能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但碎屑物源中未见石榴子石和典型的三叠纪变质锆石,说明此时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仍未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