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与台风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数值研究和个例分析两个方面讨论了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与台风形成的关系.首先,利用PSU/NCAR 第五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设计了6个弱环境流场下的理想试验,研究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对台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存在一个临界距离dc,其值在380 km左右.当双涡间距d≤dc时,双涡可以自组织形成台风环流,当d>dc时,自组织现象不能发生.其次,选取一个对我国有重要影响典型台风个例,分析双涡自组织对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涡自组织过程是对我国有重要影响台风形成的典型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2.
宋燕  李智才  朱临洪  张世英 《气象》2008,34(2):61-68
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异常之北少(多)南多(少)型(第二类雨型)和山西省气温的变化异常.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第二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并给出相应的典型年份.EOF时间系数变化特征揭示了山西夏季降水第二类雨型有显著的年际振荡.利用合成分析,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和水汽输送场等物理量场研究了山西夏季第二类雨型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第二类雨型与弱的东亚夏季风相关联,北多南少和北少南多是弱夏季风的不同表现.山西省夏季降水北多南少年副高呈带状分布,位置偏北,强度较强;中高纬度地区异常波列呈大圆路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存在纬向排列的- -波列,同时在东亚大陆沿岸存在经向排列的- -波列.并且华北北部有西风异常,北支锋区偏北,由西南向东北水汽输送较强.北少南多年与之相反.海温场分析表明,第二类雨型与中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3.
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NCAR 1°×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C TBB(black bright temperature)资料及中国740站降水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登陆后的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Bilis登陆过程中强降水中心位于风暴中心西北侧沿岸,主要影响福建和浙江两省;进入内陆后强降水中心向风暴中心以西转移,最后在风暴中心西南侧聚集,主要影响广东东北部、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2)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动为Bilis陆上西行过程中产生持续性降水提供了稳定的背景场。(3)Bilis西南部季风环流的发展增强为Bilis登陆后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4)涡合并和自激增长形成的中尺度系统与风暴涡旋的相互作用,是Bilis登陆后产生强降水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4.
针对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化薄弱的现状,提出一个规范的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流程,并对故障仪器的流通和维修订单的处理动作等信息进行研究,设计了满足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和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仪器维修管理系统,并在全国地球物理台网业务中部署使用。该系统具有可视化流程操作、维修资源弹性可扩展、维修信息共享和维修资源协同化的特点,满足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化管理需要,并为其它地震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
矿井勘探方法中,槽波地震是探测小构造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小构造的定量探测对于工作面的设计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透反射联合勘探并以揭露信息进行约束能够取得准确的结果.对山西龙泉矿4203工作面进行槽波透反射勘探,巷道的煤厚为6.8 m,巷道揭露的断层f29落差为7 m,f30落差为11.8 m,利用椭圆切线法和透射层析成像信息得出槽波的解释成果,从构造发育规律和三维地震解释的断层的数量、延伸长度、走向进行统计分析,合理推断槽波探测断层在工作面内外分布及延伸长度,并通过钻探得到了验证,得出在有效利用先验地质资料条件下矿井槽波地震透反射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可以了解该区域地震的演化特征,为评估该地区地震的危险性提供依据。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00年至2019年3.0级以上的地震事件数据,利用加权平均中心、标准差椭圆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学方法探索该地区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之后该地区地震的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地震的活动性逐渐减弱。(2)地震加权平均中心呈现出"折返"型的移动规律,在东北-西南方向上来回震荡。(3)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格局走向,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方向基本一致。(4)该地区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模式以聚集模式为主,且正处于上升阶段,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97.
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晚石炭世发育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近期研究成果揭示其具有巨大的菱锰矿找矿前景而备受关注。通过对穆呼锰矿含锰岩系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分析和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测试,对其进行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可以识别出八种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泥灰岩相、砂屑灰岩相、微晶碳酸锰相、微晶—粉晶灰岩相、砾屑灰岩相、含砾砂屑灰岩相、钙质砂岩相、钙质砾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结合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地球化学和锶同位素特征,指示古海水温度平均22.68 ℃,属于亚热带区。含锰岩系为海水较浅的碎屑滨岸相和浅海陆棚相沉积,矿体顶底板处于海水相对较浅的氧化—弱还原环境,菱锰矿则形成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浅海陆棚沉积洼地,处于还原沉积环境,与海底火山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98.
1研究目的(Objective)萍乐坳陷位于江西省中部,坳陷内广泛发育海陆过渡相二叠系乐平组,该组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具备较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本区页岩气主要目的层系。萍乐坳陷油气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工作主要针对乐平组老山段的煤层气,缺乏其他层段的系统评价参数,页岩气富集层段尚不明确。本次于萍乐坳陷丰城地区实施地质调查井——赣丰地1井,目的是系统获取乐平组相关参数,探索本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9.
正1研究目的(Obiective)秦岭造山带商南—丹凤俯冲带(下称商丹俯冲带)通常被认为是划分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缝合带及北秦岭与南秦岭造山带边界。与商丹俯冲带相关的蛇绿岩、岛弧岩浆岩的报道多集中在西段,如分布在商丹带以北的丹凤群及富水杂岩;东段豫西地区鲜有报道。本文对商丹俯冲带东段(河南称龟山—梅山断裂)南侧龟山岩组进行了解体与研究,对商丹带构造属性及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划分提供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0.
下扬子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条件复杂,对油气保存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页岩油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性,与常规油气相比,对保存条件的要求较低,在下扬子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潜力。通过港地1井钻探,在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和龙潭组获得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三气一油"的发现,与常规油气"上气下油"不同,港地1井油气呈现"上油下气"式非常规油气储集方式。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约70m,地层倾角10°~20°,现场解吸获取的页岩气样品甲烷含量达80%,有机质丰度为1.9%~2.3%,平均值约2.0%,有机质成熟度(Ro)为1%~1.25%,平均值约1.2%,具备生成页岩油气的良好基础。基于港地1井的钻探发现,认为下扬子地区构造运动影响弱、盆地规模小、保存条件好的"小而整"的坳陷或盆地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