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3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1112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910篇
地球物理   881篇
地质学   2058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330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ZD8仪地电阻率整点值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山  郑文俊  程瑞年  蒋金耀  张志新 《地震》2002,22(2):104-110
高精度的地电阻率测量其观测资料中有否短临地震前兆信息, 为此分析处理了宝坻台ZD8地电仪自1987年5月至2001年3月的地电阻率整点值观测资料, 分别对发生在宝坻台附近的中等地震和华北北部5级以上地震前该项资料的短临前兆变化的对应情况和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该项资料的短临异常指标分别为0. 5%和1. 0%, 其预报效能的R值分别为0. 4和0. 373。  相似文献   
992.
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0,他引:36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1990年的冰川变化,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195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16.9%,冰川储量减少了14.1%;195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小量占1956年时相应量的10.3%和9.3%.分析认为冰川退缩主要与1956-1966年时段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关,而且该流域区对应于1956-1966年间强负物质平衡的冰川退缩可能出现于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993.
数字地图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若干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大平  江文萍 《地球科学》2002,27(3):278-284
三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静态的、平面的地图向动态的、三维的方向发展, 地图的三维可视化正成为GIS与数字制图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数字地图及其建库技术的研究为其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数据来源.主要研究基于等高线与离散高程点的地形模型(DEM) 的建立、兼顾地形(即基于DEM) 的街区与街道、居民地模型的建立, 以及植被、道路、水系等各主要要素的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显示, 对三维点状地图符号库的建立、模型的动态显示及航空影像的叠加显示等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基于数字地图的地貌晕渲、模拟飞行、虚拟城市等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20 0 1年, 沿着山西应县到山东商河, 重新布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采用现代先进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和快速松弛二维反演方法获得该剖面二维电性结构模型, 从而充分展示了华北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特点.从电性特征上讲, 华北岩石圈以太行山前断裂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西区为高阻区.在东区, 上地壳电性结构基本与华北裂谷系的隆、坳构造格局相对应, 岩石圈的电导最高达3× 104 S, 远远大于强烈活动的安第斯山岩浆弧区和西藏高原岩石圈的电导.这里, 在构造连接部位的地壳中有不连续的高导体存在, 电导率大约0.1~ 0.8S/m.在西区, 太行山和恒山的岩石圈为高阻块体,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但恒山高阻块体之下发现一组向西缓倾的高导层, 其电导率为0.0 4~0.2 5S/m, 顶面在2 0km深处, 底面深度大约40km.   相似文献   
995.
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崇明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袁雯  Philip JAMES  杨凯 《地理研究》2003,22(4):484-494
本文探索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小组参与方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崇明为例,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需求,比较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决策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关注点,提出由4个核心指标、7个扩展指标和5个附加指标构成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其他地区制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并有利于实施社区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996.
探讨了铁山港湾的潮间浅滩、潮流冲刷深槽、潮流沙脊、水下拦门浅滩、水下岸坡和海底平原等水下动力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碎屑重矿物的分布特征,阐述了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997.
以往坡、沟侵蚀关系研究主要限于水沙关系的探讨 ,有关原型尺度小流域坡、沟地貌侵蚀演化关系的定量研究甚少 ,尤其是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根据晋西王家沟小流域 196 7年 1∶5 0 0 0正摄影像图 (DOM )、高程数字化模型 (DEM )和同期、同比例尺地形图 ,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了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表明 ,沟谷地在流域地貌演化及地表切割程度中起主导作用 ,在沟间地面积相同时 ,沟谷地面积约为0 1km2 是影响流域切割裂度侵蚀演化强度最大的区域 ,流域面积愈小影响流域地表破碎的程度最大。其沟道流域坡、沟地貌演化机制可用坡、沟水流动能的地貌指标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8.
砂岩铀矿成矿过程与氧化还原分带: 铀系不平衡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铀系不平衡技术被用来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库捷尔太砂岩型铀矿床的氧化还原分带和成矿过程.取自该矿床的26个样品的铀、钍含量以及234 U/ 238U, 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活度比值分别用ICP -MS和α能谱仪进行了测量.不同氧化还原带岩石的铀、钍含量和钍/铀比明显不同: 强氧化带岩石的U、Th含量和Th/U比分别为12.4 μg/g, 4.5 μg/g和0.48; 弱氧化带分别为20.4 μg/g, 5.0 μg/g和0.38; 过渡带(矿化带)分别为169.7μg/g, 4.7μg/g和0.07; 还原带(未蚀变带)分别为6.8μg/g, 3.7μg/g和0.87.其同位素特征亦有明显差异: 氧化带岩石234 U/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部分大于或等于1, 部分小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 氧化带岩石230 Th/ 234 U和230 Th/ 238U大多大于1, 过渡带(矿化带)岩石大多小于或等于1, 还原带(未蚀变带)岩石大多大于1.这可作为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定位的指示剂.铀系不平衡特征还示踪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99.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馈源舱动态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FAST项目馈源舱扫描跟踪设计,作者根据GPS载波相位差分精密动态定位原理,讨论了馈源舱位置和姿态的GP动态检测系统的组成,按照我国贵州KARST地形的地理位置给出了动态检测时需要使用的馈源舱位姿转换矩阵和求解方程,与GPS动态定位系统相结合就可以完成对馈源舱位姿的跟踪检测,实现舱体的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讨论大气对非刚体地球章动周年和半年项的贡献,本文将大气有效角动量(1980.0~1998.33)从地面参考系转换至空间参考系得到大气的天球有效角动量CEAM,低通滤波后用最小二乘方法拟合得到顺、逆向周年和半年项的振幅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