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陈惠娴  胡文瑄  王小林 《地质学报》2022,96(6):2107-2115
CH4和CO2是岩浆热液系统中的重要挥发组分,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碳循环和流体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成矿过程中,CH4和CO2的加入会改变成矿流体性质,CO2还能缓冲流体pH,对成矿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富集有重要影响。前人通过研究瑞士阿尔卑斯山中部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裂隙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发现,在较高温度条件下,黑云母的绿泥石化能将CH4氧化生成CO2,然而缺少相关的实验地球化学证据。因此,本项研究选择黑云母作为氧化剂开展了CH4的氧化实验研究。通过对黑云母- 甲烷- 水体系、黑云母- 碳化铝- 水体系以及甲烷- 水体系的实验研究发现,证实了黑云母能够将CH4氧化为CO2,起始反应温度约150℃,远低于地质研究结果。对于黑云母- 甲烷- 水体系和甲烷- 水体系实验,采用熔融毛细硅管作为反应腔,而对于黑云母- 碳化铝- 水体系实验,则采用粗石英管作为反应腔。对反应后黑云母残片的能谱分析表明,变价元素Fe含量大量降低,表明黑云母中三价Fe作为氧化剂参与了反应。这一结果为地质系统中黑云母等铁锰暗色矿物在中低温条件下氧化CH4形成CO2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支撑。而CH4向CO2的转变过程,将改变热液流体的性质,有利于富CO2成矿流体的形成,对金属矿床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有关岩体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沙溪斑岩铜(金)矿矿区有关岩体斑晶矿物的显微特征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含矿斑岩成岩物质主要源于地幔,但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受到壳源组分混染,其暗色矿物富Mg、Ti;无矿斑岩以壳源为主,暗色矿物富Fe;含矿斑岩与无矿斑岩结晶动力学环境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演化的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是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本文通过对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化石”记录——包裹体进行研究,采用储层游离烃和包裹体烃成分对比分析,有机包裹体光性特征鉴别,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热史,以及有机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分析,确定了油气来源与成藏期次。再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①中晚二叠世,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油沿断裂和输导层运移至石炭系-二叠系圈闭中聚集;②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油沿断裂、不整合和输导层运移,在二叠系-三叠系的各套储层中聚集;⑧早白垩世至今,佳木河组的天然气,以及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油推动早期的原生油藏向上倾方向运聚。  相似文献   
34.
信号易遮挡地区GPS、BDS单系统可见卫星个数少,无法达到相对定位的最低要求。讨论了GPS/BDS组合单历元基线解算模型,在多种模拟环境下将GPS/BDS联合解算结果与GPS和BDS单系统在可见卫星数、模糊度固定成功率、定位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系统单历元基线解算,GPS/BDS组合大大增加了可见卫星数,提高了模糊度固定成功率,并在极端的观测条件下有效地改善了定位精度,使信号易遮挡地区双频单历元基线解算精度可以达到cm级甚至mm级。  相似文献   
35.
The mesogenetic dissolution is well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O2yj) limestone, and the dissolution por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he south slope area of the Tahe oilfield which lies in the north of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Mottled, dotted or laminar dissolution can be observed in the O2yj limestone. Under microscope, the grains, lime matrix and all stages of calcite cements (including oil-inclusion-bearing blocky calcite cements) can all be found dissolved ubiquitously. The stylolites in the limestone were enlarged and rounded because of dissolution. Some dolomite rhombs, precipitated along stylolites in burial environment, were found dissolved as well. The dissolution of the blocky calcite cements and dolomite rhombs and the enlarging of stylolites demonstrate that the dissolution took place in the mesogenetic environment.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REEs, of the eroded part of the O2yj limestone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at of the uneroded part and that of the underlying lower Ordovician limesto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Both δ13CPDB and δ18OPDB values of the eroded part a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uneroded part, respectively.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eroding fluids are hydrocarbon-bearing fluids coming from the underlyin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36.
朱文轩  黎树式  冯炳斌  杨夏玲 《热带地理》2022,42(12):2076-2087
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通过目视解译的方式分析了南流江近30年的采砂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南流江采砂点数量在1988—2008年快速上升,2018年的采砂点数量出现大幅下降;各时期均为下游采砂点最多,中游次之,上游最少。采砂点时空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流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快速扩张,2018年采砂点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加强对非法采砂活动的监管。采砂活动是南流江含沙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南流江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砂活动使得南流江采砂区域面积在1988—2018年总共减少了7.24 km2;目前河口三角洲岸线并没有因为采砂活动的加剧输沙量减少而发生明显的蚀退。  相似文献   
37.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火山岩作为特殊的油气储集岩类型,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勘探和开发实例。然而因其规模和储量相对较小,储集空间和成藏系统较为复杂,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鉴于前人研究多依赖于钻井岩芯描述和测井数据分析,为了获得岩石孔隙和各类裂缝在古火山机构中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对福建漳州牛头山玄武质火山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岩石物性分析。牛头山古火山历经四期喷发,地表可见四层喷溢相玄武岩层和两处火山颈相岩石出露。喷溢相玄武质火山岩的孔隙度变化较大,从5.34%到23.73%间不等,但渗透率均较低(平均值为0.173×10-3μm2)。火山机构中节理和裂缝较为发育,除火山颈相的柱状节理、火山喷溢相的爆炸缝、冷凝节理外,熔岩/下伏地层接触热变质成因的高孔带、幔源包体裂缝和爆炸孔以及后期形成的构造裂缝、风化破碎带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面型单元构成了贯通整个火山机构的空间网络,使古火山机构的储集潜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9.
沸石类胶结物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南地区二叠系乌尔禾组发育的一种特殊胶结物类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与岩石组分统计,明确了玛南地区乌尔禾组沸石胶结物的矿物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与成储机制。研究区乌尔禾组主要发育浊沸石与片沸石,其中片沸石分为两期,早期富铁,晚期贫铁。研究区沸石胶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明显,仅在垂向上,从乌尔禾组到百口泉组,浊沸石与片沸石含量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沸石类胶结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母岩中凝灰岩砾石组分,中酸性火山岩砾石不利于浊沸石的形成,其他火山岩砾石与沸石的形成无明显关系,浊沸石大量发育的次生溶蚀孔隙是研究区油气赋存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沸石类胶结物的沉淀与溶蚀可以简化为两阶段成岩作用过程,早期正常成岩胶结形成各类沸石胶结物,晚期深部成岩流体上涌,对储层进行溶蚀与改造,深部流体改造是成储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