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9篇
  免费   784篇
  国内免费   871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667篇
地球物理   1080篇
地质学   1842篇
海洋学   520篇
天文学   246篇
综合类   416篇
自然地理   46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GNSS坐标时间序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粗差,未剔除的粗差将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因此,粗差探测与剔除是GNSS坐标序列分析中一项重要的数据预处理工作。针对GNSS坐标时间序列特点,提出了一种将L1范数(L1-norm)估计与四分位距统计量IQR(interquartile range)组合的移动开窗粗差探测算法,称之为L1_Mod IQR。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利用L1范数估计得到较"真实"的残差,然后再对残差采用IQR统计量进行粗差探测。将L1_Mod IQR法与"3σ"法、基于最小二乘的τ检验法等粗差探测算法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采用L1_Mod IQR算法对中国区域10个IGS站的高程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IGS站高程序列的粗差剔除率最小为0.1%,最大为2.6%。并且以WUHN站为例与SOPAC提供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OPAC提供的"Clean"数据仍含有大量的粗差,而L1_Mod IQR算法能够有效地剔除粗差。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不同的GNSS采用的坐标系定义几乎相近,但参考椭球及其坐标实现不同,这将影响多GNSS融合导航定位效果。根据各GNSS坐标系所采用参考椭球的基本常数,计算比较了不同坐标系参考椭球参数的差异;导出了相应的正常重力公式,比较了这些正常重力公式确定的正常重力值差异;最后分别从坐标系统的定义与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GPS(BDS)与Galileo和GLONASS所使用的参考椭球引起正常重力差约为0.15和0.30 mgal;2)GPS与BDS,Galileo及GLONASS所使用参考椭球引起纬度分量最大差异约为0.1 mm,3 cm和3 cm,高程分量约为0.1 mm,0.5 m和1 m;3)各GNSS所使用坐标框架间转换参数引起的坐标变化达到厘米级。  相似文献   
155.
156.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major feature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IVRC) an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e noted that the first leading mode of IVRC (accounting for nearly half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with maximum loading for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South China) may be not forced by S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leading modes [accounting for 17.1 and 13.6 %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and North China, respectively] in some extent are forced by SST anomalies. These observational results are confirmed by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simulations forced by observed SST. By eliminating the internal dynamical process driven rainfall though ensemble mean, the simulations further suggest an overall enhancement of the intensity of IVRC in the corresponding ensemble mean, especially in the YRV and North China regions, but not in South China. That implies the different role of SST in driving IVRC over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