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Taihu Lake is at the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of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Taihu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of China. The frequency of flood disaster in Taihu Basin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resulting in more drowned areas and economic loss. It is shown that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n Taihu Lake and Taihu Basin. Mitigation of flood problems and return to sustainability has now been given high attention and are prioritized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polic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e of the flood disaster in the Taihu Basin, examines the root causes for flood disaster, demonstrates by examples how these analyses known as transboundary diagnostic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policy options that can help predict and reduce the flood disaster based on past and current measures and policy.  相似文献   
132.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data along 34°N, 35°N and 36°N sections in August from 1977 to 2003,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SYSCWM) and its responses to El Nino events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exist double cold cores under the main thermocline along the 35°N and 36°N sections. Also, double warm cores exist above the main thermocline along the 36°N section. (2) Thermocline dome by upwelling separates the upper warm water into two part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warm waters. Additionally,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caused by upwelling along the cold front and northeastward current along the coast in summer is the main reasons of double warm cores along the 36°N section. The intermediate cold water is formed in early spring and moves eastward slowly, which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one of double cold cores. (3) Position of the thermocline dome and its intensity vary interannually, which is related to El Nino events. However, the  相似文献   
133.
组合法是目前我国省市进行大地水准面精化普遍采用的方法。通过对大地水准面精化时所用到的各种数据源进行分析,探讨各数据源对大地水准面精度的影响,并提出提高大地水准面精度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4.
根据空冷器的特点,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空冷器的有限元模型.用MPC184单元实现了力和力矩的加载,得到了空冷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对空冷器在正常运行工况和地震荷载工况下进行了抗震性能计算分析,并根据RCC-M规范对空冷器在地震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进行了应力评定.结果表明在上述载荷作用下,空冷器和地脚螺栓的应力状况满足RCC-M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5.
沿海湿地植被遥感分类是遥感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盐城沿海湿地核心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植被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以Landsat-5TM图像为遥感数据源,以盐城丹顶鹤湿地保护区样点数据为辅助数据,分别用非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与基于LBV变换的分类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分类方法的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差,特别是对芦苇,其错分误差达到51.65%。监督分类法的精度虽然高于非监督分类,但其制图精度只有66.56%。而基于LBV变换分类法能够有效解决关于米草和芦苇的错分现象,它对其他地物的分类精度也很高,基本上都在90%以上。总体来说,LBV变换法已经达到了核心区分类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6.
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o事件海温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了与经典El Nio事件、El Nio Modoki、WP(西太平洋暖池)及CT(冷舌)El Nio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第二类El Nio事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第二类El Nio事件表征为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第三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4.7%。在海洋表面层,第二类El Nio事件暖期赤道东太平洋为沿赤道西伸的冷舌,热带中西太平洋为环绕冷舌的马蹄型大范围暖区。该型具11a和30~40a年代际振荡及3~4a年际变率,峰值多出现在春季。第二类El Nio事件是热带太平洋异常海面风应力场和赤道两侧的风应力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赤道东印度洋-中西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洲上空出现以反号垂直运动为特征的异常Walker环流。(2)El Nio Modoki与第二类El Nio事件有密切关系,它实质上是第二类El Nio事件次表层海温与近海面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捕捉了第二类El Nio事件的主要信息。(3)第二类El Nio事件对中国春季及夏初降水有一定影响。在事件暖期,东海地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其南侧的中国南方地区盛行异常东北气流,水汽来源减少,导致该地区少雨,其西侧的异常偏南气流北上直达华北地区,异常多水汽向北输送,并与北方的偏北流场相遇,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在第二类El Nio事件冷期相反。本文结果还指出,WP与CT El Nio事件是由经典El Nio事件第一模态与El Nio Modoki事件组合而成,它们不是独立的El Nio类型。此外,还讨论了夏半年El Nio事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7.
魏硕  张永莉  聂红涛  魏皓 《海洋学报》2022,44(5):92-101
波弗特海海冰的剧烈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数据,本文对2019年波弗特海夏季海冰面积出现极端低值的机制进行了探讨。2019年融冰季(5–9月)海冰覆盖面积为1.38×105 km2,远低于1998–2020年平均面积2.28×105 km2,统计2019年前秋(2018年10–12月)和前冬季节(2019年1–4月)海冰覆盖面积,发现其与1998–2019年多年平均结果无显著差异;先前季节的海冰冰况不是造成极端低值事件的主要原因。综合海冰漂移场、海冰厚度、10 m风场以及海表面净热通量数据发现,2019年5月份海冰面积减小2.33×105 km2,是1998年以来5月海冰损失量最大的年份,占融冰季节海冰面积减小量的62%。与1998年、2008年、2012年以及2016年波弗特海夏季发生海冰覆盖面积极端低值现象的机制不同,不断减小的海冰厚度以及2019年5月异常强的风场,促使海冰快速向外输出,波弗特海南部5月16日就形成开阔水域;伴随着异常高的海表面净热通量使得海冰更多地融化,造成了2019年夏季海冰的异常现象。随着海冰厚度的不断变薄,海冰对风场的响应越来越强,海冰消退时间不断提前,波弗特海夏季海冰的极端低值现象可能更为频繁地出现。  相似文献   
138.
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季风与非季风区极端降水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范广洲  张永莉  赖欣 《高原气象》2021,40(2):324-332
利用月平均地表气候要素数据集(CRU TS 4.02)的逐月降水和逐月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01-2017年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所处的亚洲季风区的极端降水频率分布较为稳定,仅在变暖减缓时段出现大范围小值区;非季风区在急剧加速变暖时段极端降水频率分布呈现两极化,大范围的小值区与大值区共存,而季风区不易出现这种情况。季风与非季风区极端降水频率均值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只在加速变暖时段有所不同。季风与非季风极端降水频率小值区格点数占比变化趋于一致,仅在两个加速变暖时段有所区别,而对于大值区,除去1921-1949年和1950-1972年,季风区大值区格点数占比均低于非季风区。季风与非季风区极端降水量的分布形式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但无论处于哪个冷暖时段,季风区的极端降水量均远远高于非季风区。非季风区的极端降水频率与气温的相关性要好于季风区,叠加温度趋势变化时,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的关系,去趋势后,相关性减弱。  相似文献   
139.
Chen  Yongli  Zhao  Yongping  Wang  Fan  Hao  Jiajia  Feng  Junqiao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10,28(6):1304-1315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Multi-year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and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datase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eading...  相似文献   
140.
介绍如何利用IP通讯协议,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改造地震台站观测设备与武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的信息集成。改造后的武汉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提高了数字化资料高效性,满足了科学传递运行模式的需求,降低了台网传输故障率,减少了后期维护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