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 Ma 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相似文献   
52.
基于天气形势分型的珠江三角洲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出现强对流的机制有多种情况,不同天气形势下引起的强对流,其出现时各项强对流指数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强对流的触发机制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冷空气影响触发、西南暖湿气流触发、后汛期副高边缘影响,台风影响等),利用广州热带海洋研究所中尺度模式GRAPES的输出资料,计算出不同天气形势下强对流发生前1h当地各层的涉及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动力条件等强对流指数,对强对流指数阈值进行选取和验证,统计出珠江三角洲不同天气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出现时的强对流指数阈值,并建立相应的潜势预报系统,分别通过一次典型的雷雨大风和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验证,表明该系统提供的强对流分型潜势预报概率产品可以较好的指示出强对流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以及强对流出现的类型,预报与实况观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3.
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钻孔柱状图软件介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香  吴丽蓉 《福建地质》2008,27(2):230-237
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地质专业钻孔柱状图软件FJZZT是近年来参考我省矿产勘查规范具体要求,在“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CHINAZK 1.0”数据采集格式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地质专业柱状图生成软件系统。该系统能直接生成MAPGIS矢量格式图形文件,借助于MAPGIS软件强大的输出功能,实现图形文件格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54.
基于面向对象与深度学习的榆树疏林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疏林是浑善达克沙地中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它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无人机影像与GF-2影像,对高分辨率数据源中榆树疏林的两种自动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在面向对象方法中,首先通过计算影像对象的局部方差变化率得到了最佳分割尺度;其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初选特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删除无关特征;最后分别对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深度神经网络(DNN)3种分类器进行参数寻优与榆树疏林提取。此外,在ENVI5.5中基于TensorFlow框架,利用U-Net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对榆树疏林进行了提取,并与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 通过面向对象方法过程的优化,最终的识别精度较以往研究有所提升,GF-2影像中SVM总体精度为90.14%,RF总体精度为 90.57%,DNN总体精度为91.14%;无人机影像中SVM总体精度为97.70%, RF与DNN总体精度为97.42%。② 深度学习方法中,GF-2影像的总体精度为91.00%,无人机影像的总体精度达到了98.43%。研究结果说明在榆树疏林提取中,无人机影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丰富的纹理、形状等信息,能达到比GF-2影像更高的精度。面向对象方法对于2种影像都有较高的适用性;深度学习的方法在本文中更适用于无人机影像,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无人机影像中的错分现象。  相似文献   
55.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草原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是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关键指标,准确地掌握草原生物量对草原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修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利用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影像,结合216个野外样本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对草原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遥感估算进行了适用性分析与应用。在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的过程中,进行了K-折交叉验证、多元共线性诊断、偏效应等一系列分析,完成了随机森林模型的构建,同时,将建模结果与其它模型进行了对比,最终实现了锡林郭勒盟草原AGB的反演估算。结果表明:① 随机森林算法能够较好地规避生物量建模中自变量多元共线性的问题;② 随机森林模型在草原AGB估算中较其它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模型精度达85%,RMSE为202.13 kg/hm2;③ 应用构建的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研究区2017年草原AGB,从结果来看,其空间分布上呈现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从草地类型上看,山地草甸类AGB单产最高,温性草原类总产量最高。研究结果将对草原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和草原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不同氮磷水平对缘管浒苔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是被广泛关注的重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其中N和P是富营养化过程主要的2种营养盐.本实验旨在探讨N和P对缘管浒苔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和P都显著增加藻体的光合作用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终显著提高藻体的相对生长率.缘管浒苔对N和P的利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弥补.这表明缘...  相似文献   
57.
10年来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长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草原植被长势变化的监测,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分析,对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50m的MODIS-NDVI数据,构建草原植被长势指数(MGI),分析了16天间隔的植被长势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的相关性和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得到锡盟3种草原类型区2001-2010年草原长势变化情况,及降水、气温在草原生长不同阶段对草原长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长势东部变化好于中部与西部,北部好于南部;时间上2003年长势最好、2001年长势最差。(2)锡盟内3种草原类型区MGI均与降水关系明显,与气温相关性不显著,降水对温性草原区长势变化的影响最大。(3)在草原生长的不同阶段,影响因子不同,前期与后期主要受气温影响,中期主要受降水影响,草原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一般在32-48天,同时指出草原植被在不同时间段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时间。  相似文献   
58.
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土地科学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结合商河县郑路镇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指出土地整理应寻求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最大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9.
Finite water depth effect for wave-body problems are studied by continuous Rankine source method and non- desingularized technique. Free surface and seabed surface profiles are represented by continuous panels rather than a discretization by isolated points. These panels are positioned exactly on the fluid boundary surfaces and therefore no desingularization technique is required. Space increment method is applied for both free surface source and seabed source arrangements to reduce computational cost and improve numerical efficiency. Fourth order Runge-Kutta iteration scheme is adopted on the free surface updating at every time step. The finite water depth effect i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for a series of cylinders with different B/T ratios.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odel are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published numer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hydrodynamic coefficients vary for cylinder bodie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B/T. For certain set of B/T ratios the effect of finite water depth increases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otion frequency and becomes stable when frequency is relatively large. It also shows that water depths have larger hydrodynamic effects on cylinder with larger breadth to draft ratios. Both the heave added mass and damping coefficients increase across the frequency range with the water depths decrease for forced heave motion. The water depths have smaller effects on sway motion response than on heave motion response.  相似文献   
60.
Here, we describe a new primitive Erinaceidae species, Oligoechinus lanzhouensis n. gen. n. sp., based on a specimen from late Oligocene strata of the Lanzhou Basin, Gansu Province.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the M1 width is longer than the length, the metastyle extends far disto-labially, the posterior margin has strong curve and a distinct metaconule that is connected to the protocone by a postprotocrista is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tooth. The posterior arm of the metaconule is poorly developed. In the P4, the pterion of the metastyle is less developed and the metacone is carinate. In addition, O. lanzhouensis has a premolar larger than the canine tooth (P2 > C) and P3 had no molarisation, characters also possessed by Erinaceus. Overall, O. lanzhouensis was similar to Mioechinus based on architectural tooth features, demonstrating a closed genetic relationship. Fossil Erinaceidae are relatively rare before the Miocene. The discovery of O. lanzhouens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Mioechinus in Ch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Erinaceidae.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a relatively recent ancestor of Mioechinus had probably existed in the early Oligocene and that O. Lanzhouensis was likely an ancestral type of Mioechinus gobiensis, and its systematic position should be located at a transitional position between Amphechinus and Mioechin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