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35年江苏沿海气温变化对北半球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主分量分析与回归估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近35年来江苏沿海气温变化对半球增暖的响应状况。根据北半球平均增暖的条件,推求未来气候情景下该区各地增暖的可能幅度及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北半球增暖背景下,本区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年际振动的响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2.
Through extension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 fields(MEF), a concept from combination of canonical autocorrelation with canonical autoregression(CAR) is developed for short-term climatic prediction of MEFs with a formulated schem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cheme is of encouraging usefulness to a weak persistence MEF,i.e., rainfall field and, in particular, to a strong persistance one like a SST field.  相似文献   
63.
全球变暖对我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史气候暖期亚热带北界变迁和划分亚热带北界的热量指标,借助于文献「1」模拟CO2倍增的全球平均温度状况,采用几种气候指标推估的经验公式,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亚热带北界的位置。结果表明,CO2倍增状况下,我国亚热带北界平均约北移3个纬度,其界线将变为西南向东北的波形走向。  相似文献   
64.
中国近百年气温场变化成因的统计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P-CCA方法,诊断中国近百年(1881~1992年)气温场变化之成因。结果表明:(1)CO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与中国近百年增暖趋势的关系最为密切;(2)80年代后,温室效应加剧所起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相应敏感区位于华北北部、东北、西北西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火山活动对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所叠加的波动变化起主要作用,敏感区主要在35°N以南,中心位于西南地区;(4)20年代至40年代增暖可能是温室效应、火山活动和太阳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70年代以来的增暖则主要与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65.
66.
本文采用湍流统计理论,分析小麦田内外水平风速脉动特征。观测资料由分设在麦田内外两测点的四个不同高度取得。结果表明,麦田植被内水平风速脉动特征近似地符合局地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即当τ不大时(τ<20秒),时间结构函数遵从“2/3幂律”;在高频区,一维无量纲谱符合“-5/3幂律”;小麦(抽穗期)植被内风速脉动具有比裸地湍流度大、湍流强度小、欧拉空间尺度小的特征。此外,引入线性系统观点,以单输入线性系统模式讨论了麦田内水平风速脉动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67.
三、平稳过程任意两分的(0,1)序列及其统计 为了研究平稳序列中极端攸的分布规律,对原序列Z_t,还可采用任意两分生成两值(0,1)则问序列X_t,即有对于Z_t序列值,在任意u>0这就等价干平衡序列Z_t在任一高水平 轴u<0上被剪截或限幅。由此所得的高水平轴一交叉数D_u,同样也是西值(0,1)的交替数,研究D_u的分布也具有重要价值。近20年来研究成界业已表明,若Z_t为正态平稳,则当u愈大时,交叉数愈少,并渐近Poisson分布。  相似文献   
68.
(0,1)两值时间序列分析及其气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时间序列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数量观测值组成的数量时间序列,如气温、降水量等:另一种是以天气或气候事件(包括数量分档)组成的特征时间序列,通常多半以两个对立事件或特征组成序列,如晴雨、冷暖、旱涝、某要素正负距平等。这种以事件或数量特征组成的序列如以(0、1)来编码,则时间序列就成为单纯由0与1,两值组成的简单数量序列。数量序列与特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即若将数量观测值按某种方式分为两类,就组成了特征序列;而将特征序列按(0,1)来编码则又组成最简单的数量序列——(0,1)序列。  相似文献   
69.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并不能真实描述地-气通量交换过程,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非均匀性愈强,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70.
借助于全球气候模式(德国MPI ECHAM5.0)输出信息和流域最近4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青海湖流域统计降尺度模式(QH-SDM),从而得到流域尺度未来30年(2010-2030年)气候变化情景,并由此驱动水文模型SWAT及湖泊水量平衡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近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预估了未来30年青海湖湖泊水文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位的未来变化将经历缓慢下降、逐渐回升、稳步升高3个阶段,到2030年,湖泊水位将达到3195.4 m左右,高出目前水位约2.2 m,面积接近4500 km2,蓄水量达到813亿m3,湖泊恢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预计这一结果将会缓解目前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紧缺的格局,并有利于植被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