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绿化对冬季山谷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对冬季兰州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山绿化改变了近地面的温度场和风场,从日平均温度来看,绿化在兰州冬季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效应;从风场来看,白天14:00南山的谷风环流增强,北山变化不明显;晚上02:00北山的山风环流明显增强,南山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绿化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绿化后由于地表反照率的减小,使得到达地面净辐射增加,增加的净辐射其中一部分以感热的形式来加热大气;绿化后地气之间的湍流交换增强,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减弱了白天城市上空的悬浮逆温;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绿化布局对白天悬浮逆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人为热源和城市绿化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本文在RAMS模式中引入周期性日变化的人为热源和人工改变下垫面状况,初步模拟分析了人为热源和城市绿化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热源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增强了城市的湍流交换,白天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促进了混合层的发展,夜间降低了大气稳定度,减弱了城市夜间逆温.城市绿化减小了地表反照率,增加了到达地面的净辐射,模拟期间土壤冻结,增加的净辐射其中一部分以感热的形式来加热大气;绿化后地气之间的湍流交换增强,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减弱了白天高空逆温;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绿化布局对白天高空逆温的影响以及人为热源和城市绿化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各气象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5年甘肃60个测站春季17个气象要素和沙尘暴的日资料,对这些要素影响沙尘暴的方式和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最大风速、蒸发量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正影响因子;相反,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最低气压、水汽压和日照时数是负影响因子;气压、最高气压、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对沙尘暴的影响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各要素对沙尘暴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平均而言,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对甘肃沙尘暴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大,20:00~08:00,08:00~20:00和20:00~20:00的降水量、气压和气温的影响强度依次最小。  相似文献   
14.
河西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夏初河西走廊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和南、北方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交汇而形成的。此次过程水汽来源较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大气能量有个积聚的过程,在暴雨发生时能量开始释放,最后到暴雨结束,能量释放完毕;暴雨发生时,降水落区上空整层均为上升气流,这种强上升运动不仅使暖湿空气辐合抬升,且在上升过程中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垂直运动增强,形成正反馈;700 hPa Q矢量辐合区走向与雨区走向基本一致,出现降水区域的Q矢量辐合中心值要-3×10-15hPa-1·s-3,但Q矢量辐合强度与暴雨强度并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Q矢量的辐合区能较好的预报暴雨及较大降水的落区,但没有较好的预报出暴雨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实际降水大值中心基本上与模拟的大降水中心吻合,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能分析出此次降水过程影响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模拟的MCAPE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物理量均对此次降水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嘉峪关市为研究靶区,系统采集城区表土样品58件,对其进行环境磁学和重金属元素(Cd、Cr、Cu、Mn、Pb、V、Zn、Fe)质量分数分析。结果表明:嘉峪关市表土以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导,磁晶粒度以较粗的假单畴(PSD)和多畴(MD)颗粒为主;城区表土亚铁磁性矿物浓度和磁性颗粒大小远高于国内综合型大城市表土;市区反映磁性矿物含量的参数呈现出以酒钢厂和废渣场为中心的高值区域,并随着污染源距离的增加向周围递减;嘉峪关市表土重金属Cd、Cr、Cu、Mn、Pb、V、Zn、Fe质量分数与反映磁性矿物含量的参数具有显著共变性,二者的高值分布与反映磁晶粒度参数的高值分布成盈缺呼应关系。然而嘉峪关市土壤母质磁性颗粒本底值较粗,与污染土壤特征相似,因此对西北地区而言,亚铁磁性矿物浓度相对磁晶粒度可以更好地指示钢铁厂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绿洲和戈壁近地面层湍流实验资料对比研究表明,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绿洲和戈壁中温度归一化方差满足φθ(z/Λ)=αθ(-z/θ)^-1/3,而绿洲湿度和CO2归一化方差都满足φs(z/Λ)=αs(1-βsz/Λ)^-1/3;受平流影响,绿洲温度归一化方差量值较大,而戈壁CO2方差相对M-O函数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偏离,湿度方差则完全背离了方差M-O关系;对上述结果分析表明,平流条件下,湿度方差满足关系式σsm^2=D^2σsA^2+σsB^2;其方差M-O关系由平流输送标量方差值的相对大小所决定。对于湿度和CO2等标量,如果平流输送的标量方差比局地标量方差大得多,则该标量方差观测值就会背离方差M-O关系,当平流输送的标量方差接近或小于局地标量方差时,标量方差观测值基本满足方差M—O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2001-2008年分为沙尘天气相对多年和相对少年,计算兰州市春季逐日4个时次的4d气团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春季到达兰州市区的主要气团轨迹组,结合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质量浓度资料,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得到影响兰州市春季PMlo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兰州市春季PM10质量浓度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沙尘天气相对多年,西路径和西北路径发生比例最高,分别占总轨迹的33%和19.4%,其中有50%以上为污染轨迹,是造成兰州市春季高质量浓度PM10污染的主要输送路径。沙尘天气相对少年的主要输送路径是西路径,其次是北路径,分别占23.6%和18%。影响兰州市春季大气PM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沙漠戈壁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复杂地形条件下湍流涡旋的分布特征,提高湍流观测的精度,湍流的各态历经性研究随即成为实验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利用甘肃省平凉市白庙塬地形条件下单点湍流观测的结果,对比分析并揭示了从稳定层结到不稳定层结,除小于10min尺度的湍流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外,地形易造成周期性存在的大尺度湍流相干结构.与平坦下垫面湍流...  相似文献   
19.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利用在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的5站电场变化同步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12日的4次地闪过程分析发现甘肃中川地区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负电荷离地高度为2.74~5.41km(对应环境温度为-2.0~-15.0℃),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正电荷离地高度低于2.0km(对应环境温度为±5.0℃)。正地闪放电过程较负地闪中和的电荷量要大7倍左右。在雷暴初期及活跃期前期,地闪回击发生之前有持续170~300ms的云内放电过程,它发生在云下部正电荷区和主负电荷区。与雷达回波的对比发现,负地闪发生在雷暴大于20dBz的强回波区或40dBz强回波边缘而正地闪却发生在相对较弱的回波区域。  相似文献   
20.
葛骏  余晔  解晋  昝蓓蕾 《大气科学》2017,41(5):918-932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观测站(退化高寒草甸)和玛曲观测站(高寒草原)2014年地面观测资料,通过组合分类法,对比分析了两类下垫面生长季土壤含水量、水汽压差和净辐射对地表能量分配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且利用路径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地表能量分配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北麓河站和玛曲站潜热占比(潜热通量与地表可利用能量的比值)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分别处于土壤水分抑制阶段和能量抑制阶段。其中,北麓河站潜热占比在水汽压差较大时随土壤含水量增长较快,受净辐射的影响较小;而玛曲站潜热占比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受水汽压差和净辐射的影响均较小。北麓河站潜热占比随水汽压差的增大先减小后趋于不变,并且潜热占比对水汽压差的敏感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而玛曲站潜热占比随水汽压差的增大先增大后趋于不变,几乎不受土壤含水量和净辐射的影响。北麓河站和玛曲站潜热占比均随净辐射的增大趋于稳定,其稳定值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水汽压差有关。路径分析结果显示,降水是影响北麓河站潜热占比的主要气候因子,而气温是影响玛曲站潜热占比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