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32.
本文叙述了地震活动的综合概率预报方法,并对宁夏及青海地区(35°00’-41°00’N,100°00’-107°40’E)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对1992年-1993年该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预报效能检验。并据此对该区1994年-1995年的地震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33.
《岩矿测试》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 ,各省地勘局中心实验室协办 ,是反映分析测试技术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ISSN 0 2 54- 5357,CODEN码YACEDJ ,国内统一刊号CN 1 1 - 2 1 31 /TD)。主要报道国内与岩矿测试及分析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展望和评述以及有关实践经验 ,突出服务于地质科学和地质找矿事业 ,促进岩矿测试技术的发展。1 栏目及字数本刊设有研究报告及简报、实验技术与装置、综述、分析仪器研制、分析技术开发、新知识新技术…  相似文献   
34.
35.
36.
已有近50年地热区域供暖经验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是世界闻名的无烟城市,现市区10万居民和郊区3万多居民全部采用地热供暖,共有5个地热田服务于市区供热,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问题:远在27km外的热田向市区输水,以绝热  相似文献   
37.
岩鸠树也  孙志国 《气象科技》1995,(2):F003-F003,F004
极端事件的一个统计分析:强24小时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岩鸠树也,山元龙三郎(京都大学理学部)(日本气象协会关西本部)全球变暖过程中最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极值事件的长期趋势(Houshton等,1992)。本文关心的问题是随着温室气体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8.
39.
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初探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下地壳拆沉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指出下地壳拆沉必须满足至少三个条件:(1)地壳加厚使其下部达到熘辉岩相是拆沉的前提.(2)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大量低密度的中酸性物质移出下地壳,使下地壳密度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地幔.由于下地壳榴辉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大规模魂达克岩的熔出是下地壳拆沉的先决和必要条件.(3)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使下地壳能够进入地幔.陆壳下的岩石圈地幔原先是冷的、刚性的和不易流动的,如果有热和水的加入,可以被软化,使其变成热的、塑性的和易流动的软流圈地幔。因此,岩石圈了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是下地壳拆沉的必要条件。作者认为,下地壳不大可能整体拆沉,而很可能是一块一块如飘雪花似地拆沉。如果下地壳的密度降低(低于下伏地幔),如果地幔停止热的供给,如果陆壳底部的软流圈地幔幔又恢复为岩石圈地幔,拆沉即终止。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下地壳拆沉的可能性,探讨了岩石圈减薄的机制,认为下地壳不需要也不可能与岩石圈地幔一道拆况。  相似文献   
40.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认为,大洋岩石圈拆沉和大陆下地壳拆沉是不一样的:(1)拆沉的物质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的物质包括大洋地壳、岩石圈地幔甚至一部分软流圈地幔,它们共同进入地幔深部;而大陆下地壳拆沉仅仅限制在下地壳,不包括岩石圈地幔。(2)拆沉的动力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引起的,是地幔对流的产物,因此是一种快速的主动的拆沉;而下地壳拆沉是由于下地壳加厚使下地壳密度增加引起的,还要求其下刚性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塑性的软流圈地幔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下地壳拆沉要克服许多阻力才能实现,使拆沉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慢速的和被动的拆沉。(3)拆沉的过程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触发的,俯冲导致碰撞,大洋岩石圈从根部断裂,拆沉进入地幔。大陆下地壳拆沉由地壳加厚开始,使下地壳转变为榴辉岩相;随后,岩石圈地幔减薄,直至全部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埃达克质)岩浆,使下地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下伏的地幔,从而引发拆沉。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大可能是整体进行的,可能是一块一块地被蚕食、被拆沉的。(4)拆沉后的效应不同。大洋岩石圈地幔拆沉,使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质效应:如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构造松弛以及随后的造山带垮塌等。而下地壳拆沉只引起地壳减薄,高原和山脉垮塌,并不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等过程。(5)拆沉与岩浆活动的关系不同。主动拆沉导致大规模岩浆活动,而被动拆沉是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此外,文中还对"下地壳 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该模式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太多推测的成分,而且与现在保存的地质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