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13 ka BP 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植被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三个剖面的孢粉记录分析, 重建了该区13 ka BP 以来详细的植被 与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 12.1 ka BP 以前, 研究区植被以干草原为主, 气候寒冷干燥。 12.1~9.8 ka BP 植被变化显著。期间出现两次显著的湿润期, 分别为12.1~11.4 ka BP、 11.2~11.0 ka BP, 可与博令暖期和阿勒罗得暖期对比; 两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明显不同的干旱 期出现在11.4~11.2 ka BP 和11.0~9.8 ka BP, 可分别与中仙女木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对比。 经过短暂的快速变湿后, 9.6~7.6 ka BP 研究区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 气候波动频繁但总体温 和偏干。7.6~4.0 ka BP 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出现, 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6~5.8 ka BP 温带落 叶阔叶林发育, 为研究区全新世最适宜期。自4.0 ka BP 以来研究区草原和荒漠草原交替出 现, 气候在总体干冷的环境下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32.
本文通过对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博斯腾湖采集的一根953cm的岩心进行了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重建。对BSTC2000岩心进行了碳酸盐矿物组成、Ca/1000Sr,有机质TOC,C/N和C/S分析,并结合BSTC2000岩心附近的一个沉积物剖面的孢粉资料,利用多指标重建了8500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在2个平行岩心中对保存的植物叶片、草籽,以及全有机质进行了9个AMS14C年代测定。8500~8100aBP气候冷湿,钻孔位置为河流-滨湖相环境,沉积物中有3层泥炭层。从8100~6400aBP,气温升高,湖泊扩张,气候暖湿,湖泊可能为最高湖面时期。而从6400~5100aBP湖泊稍微下降,气候变冷。在中全新世晚期从5100~3100aBP气候变得高温干旱,但其间的4400~3800aBP有短暂的气候变冷,早期大量的冰雪融水补给博斯腾湖,使得湖泊水位上升。湖泊的第二个高湖面期是5200~3800aBP。在3100~2200aBP气候冷湿,由于蒸发减弱而湖泊有所扩张,湖泊在3100至2800aBP期间是最后一次短暂的高湖面期。这次短期高湖面后,湖泊由于较长时期的低温而引起的供水减少,湖泊收缩。从2200~1200aBP,气候变得干热,湖泊收缩。尽管从1200aBP以来,温度有所下降,气候变得暖干,湖泊又开始有所上升,但是没有达到博斯腾湖出水口孔雀河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33.
黄土高原S1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中部的蓝田剖面与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和天水剖面的S1古土壤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对比.3个剖面的Al-Ti-zr比值接近,La/Th和Ce/Pb比值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各与上大陆地壳的接近,表明黄土高原S1古土壤的来源粉尘经历了多次的搬运-沉积循环过程,而使物源呈现均一的特性.物源的均一性初步保证了地球化学指标的空间...  相似文献   
34.
从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水文循环出发,确定影响地下水变化的重要补给排泄项,根据水文地质结构对研究区水力传导系数和给水度进行确定,并获得研究区参数分区.通过运行FEFL-LOW模型,得到任意时段研究区地下水水头的空间分布.利用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验证并进行参数调整.结果表明:(1)15个观测点平均误差约为0.59 m,最小平均误差为0.18 m,最大平均误差1.09 m;(2)地下水的空间变化为以东西河为中心向两侧加深,研究区南部岩石山地和北部东西居延海之间地下水位较深,其它区域地下水位在1~4 m之间;(3)从模拟初始(1990年),研究区每年水量都处于一种负均衡状态,2000年之后略有改观,2003年出现了正均衡.但不同区域地下水年际变化的趋势不同,研究区内上下游的水位有上升趋势,而中游绿洲区水位以下降趋势为主.  相似文献   
35.
第四级在第四级,过程一形态系统通过控制和联系的方式把一个能量流系统与一组形态变量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过程一形态系统的特征——自然反馈回路。Strahler 根据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地貌学系统,进而奠定了自然地理学中过程一形态系统理论发展的基础。此外,他通过分析外加应力(重力的、分子的)的基本性质吸其与变形形式(破裂、层流、紊流)的关系,着重强调了过程和形态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36.
美国陆地第四纪研究近年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兆东 《冰川冻土》1990,12(3):251-258
  相似文献   
37.
38.
去年5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学术讨论会,祝贺北美冻土学和冰缘地质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阿尔伯特·林肯·华斯本75岁寿辰。会上,来自各国的学者对华斯本教授的功绩和学术成就作  相似文献   
39.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位于我国天山中段喀拉乌成山北坡,西起天格尔第一峰,东到望峰道班附近,包括罗卜道沟、琼萨尔萨依沟等四条支谷在内,面积约52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本区内除发育现代冰川外,还保存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的古冰川遗迹(见本刊本期冯兆东文图1,以下简称冯图1),为研究本区冰川变化、古冰川发育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0.
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曾永年  冯兆东 《山地学报》2005,23(2):218-227
荒漠化、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沙质荒漠化又是困扰当前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由此,就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及环境影响研究方面进行了评述与展望。自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来,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研究实践,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已建立了一套以遥感目视解译为主的经验性指标体系,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全适应于遥感监测的指标体系;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主观走向客观。但仍缺乏有效的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路线;沙质荒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研究相对薄弱,如何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影响是值得深入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沙质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多以数值摸拟为主,其中沙质荒漠化对区域气候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沙质荒漠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得到重视,但沙质荒漠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仍比较薄弱,沙质荒漠化土地土壤碳流失及固碳潜力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