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选用云南省云龙台、永胜台、云县台、丽江台、昭通台DSQ型水管倾斜仪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时间段的观测数据,准确计算各台站数据的完整率、年零漂、年变幅、M_2波潮汐因子相对中误差、相对噪声水平等参数,并结合水管倾斜仪故障信息、台址条件,综合分析影响各台站水管倾斜观测质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各台站观测资料质量的具体措施,为云南区域仪器设备更新升级改造、观测山洞新建改造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2.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解决或减弱这一矛盾,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决策工具。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变化及交互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肩负着提供管理者所需新知识体系和科学决策工具的责任。流域作为空间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相对独立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天然的空间单元。流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过程的交互机理自然成为管理者解决日益激化的矛盾所需的新知识体系,而流域系统综合模拟恰恰为建立这样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研究方式;在管理者评价各种决策的成效时,必须知道各种决策所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基于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情景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所需要的科学决策工具。因此,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角度出发,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范式。文章结合2个小流域情景分析的研究案例,探讨了以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为核心的现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科学挑战,即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系统化、空间化、定量化、易用化和决策化。  相似文献   
123.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对流,熔融物质与热能上拱,引发地壳表浅层拱张破裂和侧向扩展,于是发生沉降,形成延长期具热-张性特性的富烃坳陷,称其为后陆盆地。后陆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别位于碰撞造山带两侧仰冲和俯冲板块临山一侧,但其构造属性有质的不同,油气赋存和成藏特征也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4.
贵州省六盘水水城高位远程滑坡流态化运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远程滑坡是中国西南山区常见的一类灾难性地质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有碰撞解体效应,导致滑体碎裂化,转化为碎屑流或泥石流,具有流化运动堆积的特征。2019年7月23日发生于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鸡场镇滑坡是典型的高位远程流态化滑坡,滑坡前后缘高差430 m,水平运动距离1340 m,堆积体体积200×104 m3,导致21幢房屋被掩埋,51人遇难。基于野外详细调查和滑前滑后地形对比,采用DAN-W软件对水城滑坡的整个运动堆积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水城滑坡在滑源区残留堆积体厚度最大为27 m,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为15 m,滑坡碎屑流前缘最大运动速度为27 m/s,最大动能为6.57×106 J;滑坡高位剪出,由于势能转化为动能,滑坡快速达到速度峰值,并铲刮地表松散土层;由于强降雨,滑体高速运动使基底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导致基底摩擦力下降,降低能量损耗,滑体解体促进颗粒流化运动,减少了摩擦,也是滑坡远程运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5.
为满足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浅层地热能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国土资源部这一部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表明我国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问题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6.
三步建模法强调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是储层建模的关键,即首先借助地震、测井和钻井岩心等资料,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细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继而在格架内以不同层次的旋回层序建立沉积微相模型,从而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建立储层物性模型.三步建模法应用于赵凹油田的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储层地下特征,经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7.
陨星撞击是太阳系各行星及卫星演化、地质历史中导致古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和新生的主要营力之一,在地球演化早期是一种较为普遍发生的事件。研究陨星撞击作用及其影响是探讨地球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陨星撞击的地学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撞击事件与地球环境灾变、地球生命更替、板块构造动力学、富集成矿(藏)等关系方面。撞击构造是判识陨星撞击事件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记录,其形态和规模、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特征是判识撞击构造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8.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辽宁省滨海湿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国内外各种湿地分类系统,将辽宁省滨海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再分为8小类,人工湿地再分为3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解译了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2002年图像,得出各种湿地类型的面积,汇总得出辽宁省滨海湿地的总面积是17 333 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是12 658 km2,占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的73%,人工湿地面积是4 675 km2,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27%。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石油开发和农业开发对辽宁滨海湿地的影响,提出保护辽宁滨海湿地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9.
吴柏林  邱欣卫 《中国地质》2007,34(3):455-462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的显著特点,首先是矿床存在明显的绿色蚀变控矿带以及漂白现象,其次是含矿层较广泛地分布有不连续透镜状碳酸盐化钙质胶结砂岩。经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鉴定、包裹体化学成分等项测试,认为绿色蚀变和漂白现象是在大范围还原性环境下形成的,而其中的还原性流体主要与油气逸散作用有关;经对含矿层罐顶气和碳酸盐碳同位素以及部分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后认为,上述蚀变现象主要与上古生界来源的含CH4、H2S、CO、CO2等成分的煤成气向北东方向的逸散蚀变作用有关。故可认为,顺油气逸散方向的盆地边缘且位于绿色蚀变带前锋线的区域是铀矿成矿及找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0.
沉积型铀矿的形成与有机质存在密切联系。实验模拟研究表明:芳香有机酸在弱酸到弱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和铀酰根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它能通过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多种配位形式和铀形成配位键。此结果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结论,并直观地展现了有机质的主要官能团与铀离子在溶液中的一些迁移形式。模拟实验结果也显示了烃类在水热条件下对铀成矿的还原作用,它能将六价铀还原成四价铀而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