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疆三塘湖盆地地下水赋存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通过对控制地下水赋存及其富水性的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了控制盆地地下水的赋存及其富水性的主要因素有补给源、控水构造、地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盆地内地下水富集区均与控水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盆地内非储水构造分布地段,地下水富水性较弱或无地下水赋存。  相似文献   
22.
利用阿勒泰地区1961-2010年7个观测站暖季(5-9月)5-20cm土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50a阿勒泰暖季浅层平均地温、各月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a阿勒泰地区暖季浅层地温呈上升趋势,富蕴升温幅度最大,为0.88℃/10a(P<0.01)。暖季浅层各月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1.02-1.07℃/10a(P<0.01),均以富蕴或青河升温幅度最大, 7月增幅最大,9月增幅最小,各层自1981年以来增温尤为明显。1961-2010年暖季大部站点平均浅层地温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而各月平均浅层地温大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暖季5cm、10cm、15cm、20cm 4个土层温度与同期气温和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的显著升高正是导致浅层地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和气温对沙枣树出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沙枣树的出胶进行了不同土壤水环境条件下的比较。结果表明,湿润林带的出胶率低,但出胶量高,干旱林带则相反,是出胶率高而出胶量低。沙枣树的出胶应该是自身生理活性作用和受害反应的结果。同时还发现沙枣树的出胶率和出胶量都随气温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指出出胶率高是病虫害侵染所造成,而出胶量高则是生理活性强的表现。沙枣胶的生产应该在新疆炎热的南疆地区进行,加强林带的管理和复壮有利于提高沙枣树的产胶量。  相似文献   
25.
对克孜尔水库跨断层垂直形变近40年的资料和水平形变近32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跨断层形变的变化速率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根据数据序列走势,变化速率的不同可分为6个阶段;②水库施工对跨断层形变有一定的影响,水库蓄水对跨断层形变有显著的影响;③水库蓄水达到正常库容量后的新平衡状态下,跨断层形变速率变化几乎是无干扰背景下变化速率的2倍;④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对跨断层形变趋势性转折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6.
近50 a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干旱区中沙漠化进程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它的成因。由于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 km河道断流近30 a,地下水位由20世纪50年代的3~5 m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8~12 m,由此而引起下游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天然植被严重衰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也以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几十的速率减小,林间沙地活化,沙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沙漠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塔里木河下游地区1958年沙漠化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2%,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90%,使本来就处于干旱环境中的塔里木河下游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急剧发展。在塔里木河下游这一特定区域,从近50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来看,降水和气温有波动性变化,但毕竟较小;现代气候条件和变化的幅度不足以造成环境大的改变,不足以造成沙漠的大幅度扩张或收缩,大范围的活化或固定;而同期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的压力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强烈干扰,才是造成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和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在分析乌鲁木齐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特点和工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该区域的工业结构调整原则和调整方向,论证了发展石油、纺织、机械、建材等主导工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8.
水土流失与河流健康的损坏引人注目。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健康的河流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减缓,以及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均不可小觑。通过调查分析探讨普遍影响河流健康的因素,指出水土保持对河流健康的促进作用,提出以水土保持促进河流健康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9.
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2012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序列,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博斯腾湖水位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3个阶段,各阶段内各驱动因素的权重不同;(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入湖流量、降水及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及灌溉净耗水量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博斯腾湖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958—1987年,开都河处于偏枯年份,博斯腾湖水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0m下降至1987年的1 045.03m,平均水位为1 047.20m,这期间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较大;1988—2002年,开都河处于丰水年,入湖水量较多,博斯腾湖水位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位从1988年的1 045.21m上升至2002年的1 048.60m,平均水位为1 046.80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开始增强,但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仍强于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2003—2012年,入湖水量减少,博斯腾湖水位又呈急剧下降趋势,水位从2003年的1 048.55m下降至2012年的1 045.68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3)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呈自然因素向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10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 m下降至2010年的1 045.75 m,净下降2.25 m。水位变化经历了波动式下降(1958~1987年)→急剧上升(1988~2002年)→急剧下降(2003~2010年)的变化过程;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由入湖流量、降水与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增加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湖面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能为干早区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