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昔格达土混合填料最优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昔格达地层的沉积地质历史环境决定了昔格达地层的多旋回性及其泥岩的近饱和特性。因此昔格达土填料作为一种混合填料,具有与其它一般单一岩土填料不一样的工程特征。随着混合填料中各组分的变化,尤其是粘粒百分含量的变化,其含水量也将发生变化,对直接填料最优含水量的确定带来困难。而最优含水量的确定,既是路、坝基填方工程选料的需要,也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需要。因此,填料最优含水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运用工程地质反分析的方法,从昔格达土的物理性质着手,通过对昔格达土混合填料工程力学性质特性与其含水量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昔格达土混合填料的最大干密度Pdmax、压实度及力学强度(c、Ф)值与含水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从而得到了昔格达混合填料的最优含水量,并且这个最优含水量与随机混合的昔格达土填料的天然含水量较为接近。由此得出具有稳定混合比的天然昔格达土混合填料适于用作路、坝基填料的结论。并为工程选料和施工质量检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2.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占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占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一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占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483.
中子辐照黄色蓝宝石的色心及谱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各种研究手段,对中子辐照黄色蓝宝石的色心及谱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子辐照黄色蓝宝石中存在两类重要的色心,一类属不稳定的空穴色心(Mg^2++O^-);另一类则为相对较稳定空穴心/杂质阳离子的复合色心(Fe^2++O^-/Fe^3++e)。上述两类色心的产生,与其内抉同量杂质离子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它们的联合作用,才导致无色蓝宝石赋色,并产生与之相关的相关的特征吸收谱,荧  相似文献   
484.
唐仲华  向东进 《地球科学》1998,23(5):529-531
证明了一维承压越流含水层系统不稳定流问题差分格式的稳定性条件,显式差分格式的稳定性条件是△t(4T/(μ(△x)^2)+b/μ)≤2隐式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以河间地块一维承压越流含水层的为例,根据给出的稳定性条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稳定性条件时,对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85.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润秋  向喜琼 《地质通报》2002,21(2):98-101
针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流程,提出了相关图形-属性数据库建立的要点,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基本步骤,并对有关指标体系的选取、分析评价模型等做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486.
通过对某地钠-锂型伟晶岩的地质工作,观察到锂辉石产状与伟晶岩脉接触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了解这种关系,对在部分掩盖地区布置地质测量和坑探工作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87.
随着三维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三维预测是大比例尺深部找矿预测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文中以内蒙古柳坝沟矿区313号脉为例,探讨了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进行大比例尺三维深部综合找矿预测的技术流程和方法,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脉、矿体和蚀变带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结合原生晕三维异常分析,建立了矿区钾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的综合找矿模型;通过三维块体建模及三维成矿预测因子的量化运算,采用要素叠加法完成了矿区3个预测靶区的圈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柳坝沟313号脉中东部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的大比例尺找矿预测方法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488.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含量主要分布在75%~90%之间,C2 含量很少,为0%~0.15%,干燥系数为0.997 0~0.999 8,是典型的干气;非烃气体以H2S和CO2为主,含量分别为4.21%~16.24%和0.97%~10.41%.天然气δ13C1值为-29.0‰~-31.5‰,δ13C2值为-29.4‰~-32.4‰.多参数表明鲕滩气藏天然气是以腐泥型为主的高过成熟天然气.高含H2S的天然气分布区域与含石膏地层分布基本一致,这些H2S为飞仙关组气藏附近的石膏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而生成,CO2是其主要的副产物.在TSR过程中,C2 重烃气体比甲烷更容易与硫酸盐发生反应,也就是C2 重烃气体的消耗速率大于甲烷,从而导致发生TSR反应的天然气C2 含量低、H2S和CO2含量高.天然气δ13C1值与甲烷含量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天然气酸性系数[H2S/(H2S CnH2n 2)]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同位素动力学的分馏效应,随着TSR的进行,烃类分子中的12C损耗速率大于13C,残留下来的烃类分子中则更加富集13C,也就是TSR反应使天然气碳同位素变重.  相似文献   
489.
地铁隧道穿越角度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祖德  彭立敏  施成华 《岩土力学》2011,32(11):3387-3392
结合深圳地铁隧道下穿某住宅小区建筑群的工程实践,以某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按照隧道-土体-结构共同作用,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隧道轴线与地面建筑物成90º、60º、45º和30º夹角4种不同工况,分析隧道轴线与建筑物不同夹角条件下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基础沉降和结构受力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形态差异明显。随着穿越角度? 的减小,基础沉降最大增幅为37.3%,建筑基础沿线沉降由对称分布转为侧向倾斜,相邻柱基沉降差增大;建筑倾斜和扭曲变形增加明显,最大增幅达10倍;由于分析部位不同,相比建筑基础及底部结构变形而言,隧道穿越角度的改变对建筑内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90.
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工程洞室围岩失稳判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付成华  陈胜宏 《岩土力学》2008,29(1):167-172
地下工程围岩体系是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其稳定判据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突变理论注重研究系统状态发生突变时外界的控制条件,主要阐述非线性系统如何从连续渐变状态走向系统性质的突变。应用突变理论对围岩体失稳的突变过程进行探索,旨在从理论上弄清其突变条件。能量突变判据和熵突变判据从物理学的观点考虑了围岩系统失稳的可能性,位移模突变判据、洞周屈服区面积突变判据和广义黏塑性剪应变突变判据则主要是根据数值计算中直观判别条件(关键点位移、洞周屈服区面积和广义黏塑性剪应变)考虑围岩失稳的可能性。将以上5种判据应用于某地下洞室断面,对围岩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系统突变条件从不同的方面判别其发生失稳的可能性,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