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前俄罗斯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阶段性和二元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1990年代以来,受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社会和人文因素逐渐被重视;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地理二元化的现状正逐渐转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经济化、社会化、人文化和生态化是当前俄罗斯社会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科学理论研究不足、实践性不强和微观领域研究不足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法测量时,为提高观测精度和质量,增强电磁耦合抗干扰能力,须合理计算和减小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可根据电流场性质和导线电阻定义来计算。针对棒状电极,运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其接地电阻随电极半径、入土深度、电极表面附近土壤覆盖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棒状电极的主要尺寸。由于电极尺寸一般相对固定,减小接地电阻主要通过减小电极附近的土壤电阻率和多根电极并联接地。通过仿真分析接地电阻随更换土壤覆盖半径及集合屏蔽效应系数随电极间隔变化规律,指出更换土壤覆盖半径一般取在100~150 cm范围内,电极间隔大于2倍入土深度,此时接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疆特殊的地理地形、景观带和气候条件也决定了其拥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和新疆生物多样性的概况、特点、面临的威胁,及其目前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些情况的概述,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根据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本文借鉴点—轴发展理论,采用城市首位度、引力模型以及其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以第一和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要经济发展带,打通新西伯利亚市和乌鲁木齐市两个区域发展核心之间的直接陆路通道,建立乌-新经济发展轴,培育起新-西跨境区域合作的"一轴两带"的"工"形空间发展结构。在此基础上,辅以相应的合作模式,整合跨境区域资源,形成新—西地缘经济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与机制复杂,具有显著的产沙输沙效应,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泥石流和土壤侵蚀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震中莲花芯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2008—2010年的三场泥石流,采用多源遥感和GIS等手段,建立数字坡沟系统,融合D-In SAR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生成不同场次泥石流前后的三维地表形变场,研究震后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坡体-沟道-流域"上的多尺度侵蚀产沙特征与物质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0年三场泥石流,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6.44×10~5m~3、3.36×10~5m~3和3.02×10~5m~3,输入沟道的泥沙总量分别为3.54×10~5m~3、1.56×10~5m~3和5.16×10~5m~3,流域侵蚀总量分别为6.736×10~5m~3、5.217×10~5m~3、5.540×10~5m~3,流域输沙总量分别为3.84×10~5m~3、2.24×10~5m~3、2.96×10~5m~3;2)坡体重力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总来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凸凹型坡、凸型坡和混合型坡三类坡体产沙最多,占坡体总产沙量的85%以上,且随沟道级别升高(三级→二级→一级)而呈递减趋势,二级沟道在各级沟道中输沙贡献率最大、达45%,是主沟泥沙重要来源;3)坡体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及堆积量与堆积面积的比值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坡体产沙量与坡体单元面积的比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坡体侵蚀量、堆积量、产沙量均随其对应面积的增大而增大;4)震后坡体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侵蚀速率在凸凹型坡体单元、达0.24m/次;流域侵蚀速率也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同时,存在由低到高逐级递增趋势,其中主流域侵蚀速率最大、达0.39m/次;5)各级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级别增高而减小,其中主流域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8,三级流域最高、达0.93。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小流域泥沙调控、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