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变化的环境因子驱使群落水平上功能性状和物种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改变,然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对策随演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云南大黑山喀斯特地区弃耕后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天然次生林(3年,6年,20年,40年)和老龄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特征和群...  相似文献   
22.
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裸露率高、土壤形成速率缓慢,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与裸露钙质岩石上的藻类、细菌和真菌共存,形成苔藓结皮。苔藓结皮依赖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遗传机制在干旱贫瘠的岩石上生长,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对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荒漠生态系统工程师”。文章尝试阐明苔藓结皮各组分(微生物、苔藓植物)参与的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以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为岩溶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区独特的"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脆弱性问题逐步突出.当前水资源成为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滇东断陷盆地中32区县为例,采用经典DPSIR模型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选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等具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结合进行赋权,对滇东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东岩溶断陷盆大部分区县水资源脆弱性为中度及重度脆弱,其中马龙县、华宁县、罗平县为轻度脆弱.禄劝县、开远市、个旧市和泸西县等县为重度脆弱区,耕地石漠化面积比、人均水资源量、供蓄水比、生态需水满足率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驱动该区域水资源脆弱的关键因素.通过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估,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滇东岩溶断陷盆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为有效缓解该区域水资源脆弱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云南省建水县境内分布有建水盆地、曲江盆地两大盆地,是岩溶断陷盆地区的典型代表,并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的重点县域,近十年来石漠化治理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为探究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文章以建水县为例,基于2007—2017年Landsat TM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石漠化监测数据及社会经济年鉴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建立了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对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①2013年以前综合效益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3年以后,各项效益上升幅度开始减小.②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正向可持续性,且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要明显高于社会效益.③从指标层来看,限制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为外出打工人口增加率及空巢老人数目增加率,区域吸引力不足.生态效益中植被覆盖增加和石漠化面积减少在人口较少、生态修复力度较大的山区更为明显.而经济效益中,粮食产量上升趋势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占比和经济作物收益的增加趋势.建水县石漠化治理以来,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居民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25.
仁寿县钉螺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山丘型血吸虫疫区——仁寿县钉螺数量和分布特征。活螺密度为4.71只/0.11m2(2006年)和5.22只/0.11m2(2005年);活螺框出现率为34%(2006年)和39%(2005年)。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线性关系,表明钉螺的分布和数量存在特定的环境条件。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坡、沟渠和河滩等处,数量较大,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为血吸虫病生态防治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26.
李忠武  张艳  崔明  周金星  石林  郭亮  袁敏  张燕 《地理研究》2013,32(3):403-412
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洞庭湖区钉螺及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洞庭湖营养状态的评价,对钉螺及疫情分布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螺情及疫情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益阳市南县及其周围地区以及长沙市望城区居民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均偏低;岳阳市临湘市的居民感染率与钉螺感染率之间、岳阳市湘阴县的居民感染率、耕牛感染率与钉螺感染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各监测点钉螺分布与疫情分布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洞庭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有利于钉螺的生存,一定程度上将加剧疫情的控制难度。  相似文献   
27.
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治理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水环境和侵蚀环境的特点, 研究了黄河中游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变化、林、草的分布界线及植被的恢复能力. 年降雨量530mm是黄河中游林、草分布的临界年降雨量. 在影响流域产沙的地带性、非地带性环境要素中, 悬移质泥沙中径(D50,mm)、林木覆盖率(V,%)起主要作用, 其中, 林木覆盖率(V,%)对流域产沙的影响权重仅小于泥沙中径(D50,mm)作用的3.4%, 近乎相等. 要有效的控制半干旱区、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 使输沙模数降到6000 t/km2以下, 仅靠林木自然恢复困难较大. 在退耕还林草建设中, 在坡面生物措施和沟壑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 因地制宜的选好树种与人工造林(草), 重点县的流域林木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 与60年代以前降雨标准期相比随各期年降雨量的减少, 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雨量的减少是多年来造林草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根据年降雨量与自然植被生产力的回归模型, 可以分别得到目前或70年代以来任意时段, 恢复到标准期时所需的流域自然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用水量的估测值. 从而为黄河中游林草恢复及治理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